垂柳吐露的初春,我们从古城西安驱车出了东门,驶过宽阔的浐河桥,远远可以看到前面高起的合地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拱形建筑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人类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几百万年来,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新的一代总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传统和技术,改进和创造了新的工具,同时也为后来开辟了道路。半坡人也不例外,早期,他们使用的石斧工具以打制居多,到了晚期出现了精致的磨光石斧,但是半坡人并不以此为停顿,石斧需要安柄才能更好使用,没有穿孔的石斧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容易松脱,影响劳动效率。假若在石斧上像骨器那样穿上孔,绑扎起来,把柄会牢固得多,半坡人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这一点,用原始的钻头制成了磨制的钻孔石斧。
半坡台地面临宽阔的浐河,是原始人渔捞的良好场所,除了撒网捕鱼外,半坡人还使用其他捕鱼工具。早期半坡人的捕鱼工具——骨制的鱼钩和鱼叉型式简单,只有弯钩和直刺,这种工具往往使上钩或被投中的鱼一次又一次的逃脱。在晚期出现了带倒刺或双倒刺的鱼钩、鱼叉,使这简单的捕鱼工具更臻完善。半坡人的骨鱼钩可以毫不逊色地同今天的金属钓鱼钩相比美。石器钻孔和带倒刺骨鱼钩、鱼叉的出现,反映了半坡人在生产斗争中工具革新的成果。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氏族成员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平等生活。由于平均分配产品,建筑住屋、地窖、生产陶器等劳动的需要,半坡人经过长期劳动实践,逐步有了简单的形和数的概念。如遗址中的圆形房子、圆底陶钵、陶罐、陶纺轮、彩陶花纹中的人面形图案等所表示的圆形都十分准确。半坡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彩色陶器中的图案很多,除了鱼鹿等动物图形花纹外,有的构图是平行四边形,有的构图由对角线精确地划分为四个直边三角形。关于数的概念,十九世纪基督教徒在巴拉圭发现瓜拉尼人时,这种居民还只能用手和脚的指数,即从一到五来计数。而半坡人已超过了这种水平。他们遗留在陶器上用锥点纹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图饰,分别记录了从一到八,从一到九,这些数字可能是他们能够认识的最大的数。从半坡人的这些计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简单的数学计算原理的萌芽。
尖底瓶是一种半坡先民普遍使用的一种汲水、运水的器具。它造型奇特,口小底尖筒腹,腹间带有双耳,小型的便于提带,大型的便于背抬。这种陶器当空瓶时重心稍偏上,投进水中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使瓶身自动前倾,很快就将水灌满,提起来后,尖底瓶的重心垂直向下,保持平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用半坡出土的尖底瓶在浐河作汲水试验,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尖底瓶重心合符标准。这种颇费匠心的汲水工具的创作,说明半坡人在生产斗争中已经懂得重心原理的运用。
在文字出现之前,由于记事或计数的需要,历史上有“结绳记事”的传说。半坡人则创造了刻划符号来适应生活和社交的需要。在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保存在一类带宽带黑彩的陶钵口沿上,总计有22种个标本。这些简单的符号是代表陶器的不同主人的标记,还是具有某种记事的意义呢?目前还不清楚。但其中有的符号与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甲骨文有些类似,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在离半坡不远的临潼姜寨遗址也发现类似的彩陶的刻符,但内容、种类和数量比半坡更多。黄河流域是象形文字产生的故乡,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半坡人创造的陶器刻划符号看作是原始文字的前身。
在半坡人使用的种类繁多的陶器中,陶瓶是半坡人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种陶器形状似盆,但底部分布有规则的圆孔,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的铝锅上的蒸笼板。甑与陶罐,陶器盖配套使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炊具,后来进一步演变为甑。陶甑的构造符合使液态物质蒸发为气态物质的蒸汽原理。用蒸汽来煮熟食物是半坡人在生活中通过长期观察和摸索的结果。
十八世纪的科学家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原始蒸汽机做了一系列的重大革新,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又用它来推动火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早期半坡人发明陶罐,对蒸汽原理的利用,到近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继往开来,人类历史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六、七千年。正是这个缘故,我们有理由更加珍视半坡人走过的光辉历程,更加珍视半坡人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