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明出了一种绝技——“群钻”,这是无数匠人们在机床前的苦心钻研的结果,但是现在,这项技艺几乎失传。
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重工业是优先发展的。二级工人倪志福在车间生产时需要消耗不少的麻花钻,多的时候一天要用上12个国外的麻花钻。
倪志福觉得这样制造成本太高了,于是他参照“苏-76”自行炮车的“终减速外壳(高锰防弹钢)”的钻孔,开始自行研究如何减少钻头的磨损。
经过和车间的其他工人的研究后,新钻头被研制出来,这种钻头有三个尖、七个刃,新钻头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倪志福等人一时间成为了制造业的红人。
从刀具的切削到打磨,倪志福力求把每一处细节都琢磨到位,他虚心地向老师于启勋请教。于启勋每日往返永定机械厂与北京工业学院,这一路上要换乘四辆车,路程达到50公里,有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都在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年,以倪志福名字命名的“倪钻”走入人们的视线,并参与了国家顶尖机床技术云集的年会上的评比。在这场比赛中,倪志福的钻头旋转飞快,不到一分钟时间就高效地钻出了一个个小孔。
从这之后,“倪钻”名声大噪,倪志福被邀请到各个工厂讲演,同时他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改造。然而,在实践中,他发现自己的钻头在遇到不锈钢、非金属材料的时候显得束手无策。
倪志福等人继续改进,在年的时候研发出了一款改善版的钻头,倪志福说这一钻头的研发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于是取名为“群钻”。
这就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绝技,是当时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作。然而,到今天,这项技术几乎失传,一方面的原因是高精尖技术的发展使得“群钻”难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适用于当时的“群钻”在今天的工业生产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