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奋进勇担当
年4月,他荣获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他就是来自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追梦人——马哲。
马哲
马哲,现任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总公司西南项目部副经理兼SL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作为一名新时期石油钻井人,他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传承发扬石油精神,先后转战胜利、陕北、鄂南、西南等市场,10年累计打井70余口,进尺超24万米,实现产值3.5亿元。
扎根一线,在坚守选择中砥砺成长
“石油工程专业的舞台在钻井一线”,大学第一课的深刻印象,让他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成为胜利钻井铁军中的一员。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让他在独立顶岗技术员的第二个月,就主动请缨,随队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富县。
井场周围满眼都是光秃秃的丘陵,10公里内没有村庄没有行人,打电话要爬上山坡寻找信号。从山下拉运来的饮用水格外珍贵,就连每周洗一次澡都算奢侈。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重复着量钻具、换卡片、填报表等枯燥的基础工作。没有日上千、月上万的激昂,也没有创指标、破纪录的荣光,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一样。艰苦的环境和重复的工作,让他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困惑,心情跌至谷底,干活也总是心不在焉。干了20年的老队长李明看出了他的心事,语重心长地说:“不管浅井深井,都得一米一米地打,再厚再硬的地层,只要你一点点加钻压,就一定能啃开。干钻井就是要有选准了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一席话点醒了他,让他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随后,富县油田首口水平井的成功施工,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年10月,马哲所在的队伍承揽了富县油田中富17平1井的施工,没有经验效仿,缺乏地层资料,甚至连甲方都没有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了三点一线往返于资料室、井场和钻台的生活。研究技术资料、设计施工方案、优化技术措施,在穿越水平段最关键几天,他全程紧盯现场,每天休息不足5小时。实在睁不开眼,就跑到值班房桌子上趴一会,可一合上眼,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拿下这口井。顾不上洗脸、洗衣,被油泥覆盖的工衣已看不出本色,就连吃饭也是匆匆扒上几口。师傅们说,“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有股子拼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试油,该井日产量是普通井5倍多,不仅成功打出了高产井,还彻底结束了富县油田一直没有水平井的历史。为此,甲方专程驱车多公里到新井,为他们送上了表扬信和慰问金。
钻井的价值就在于把地下的未知变为现实的可能,老一辈钻井人就是用一口口油井为祖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他们今天的“重复”同样如此。
摆正了心态,工作就更有干劲。从那时起,他渐渐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每打完一口井,他都细致地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每遇到一个问题,他都刨根问底,寻找规律。为了挤出更多时间,他把生产间隙、饭前饭后空闲都利用起来,一点一滴积累提升。随后的几年里,他连续转战多个工区,参与完成了24口高难度井的施工,创出了多项工区第一,他个人也在种种历练中逐步成长。
攻坚啃硬,在扭亏脱困中勇挑重担
年,他从西北返回胜利,担任了SL钻井队队长。当时,公司面临井位严重不足的“大饥荒”,很多钻井队都“没米下锅”。每一口井都成为他们格外珍惜的机会,哪怕是施工难度再大、风险再高,他们也要想方设法打成打好、打出效益。
当领到盐22井台的施工任务时,他又喜又忧,喜的是一下子有了6口井的工作量,忧的是平均井深米且要采用长裸眼五段制设计,没有了套管保护的下部地层极易垮塌,是地地道道的高风险井。面对难题,唯有迎难而上、持续攻坚,才有可能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搬迁那天晚上,他和攻关小组成员挑灯夜战,拿着钻井设计反复商讨破解施工难点的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选用了几种型号的PDC钻头和高效螺杆钻具,并在下部地层大胆尝试使用复合盐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
到了钻井液体系转换的关键环节,他连续3昼夜盯现场,带领党员干部5小时内添加70吨工业盐等药品,试验应用一次成功,机械钻速较同区块井提速26%,工程质量合格率%,总结形成的盐22区域钻井模式在公司推广。
盐22区块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不断挖掘提速提效潜能,力争把每一口井打成精品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率队投入到永难动用区块的打井实践中,并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要让钻头在难动用区块打出效益来,首先必须破解钻头破岩效率低、机械钻速慢这一瓶颈。用传统PDC钻头钻开难动用区块岩层,使用寿命短、效率还很低,一个钻头最多使用40个小时,浪费很大。别说创效益了,连成本都打不住。当务之急,他们必须尽快拿出突破性的措施。
在难动用项目部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下,他们与钻头厂家反复对接协调,光是确定椎齿角度,就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一遍遍说服厂家进行优化调整,反复论证试验不下20次。当他们最终研发出的新型复合PDC钻头,在小水眼组合和高寿命动力钻具的助力下,啃开坚硬地层时,井场上沸腾了。“一趟钻”进尺提高了2.5倍,机械钻速提高了32%!站在司钻房里的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随后,他们再接再厉,探索使用了恒扭距仪、水力震荡器等新工具,相继攻克了井身轨迹控制难、定向钻进效率低等其它难题,使往日的技术“老大难”,不再成为制约难动用区块效益开发的“绊脚石”。
有了技术作为创效的支撑,更要用管理为创效作保障。经过反复摸索,他在队上实行了“工效工时管理法”和班组工作表单化写实,明确了38道工序、12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标准、操作规范和工效要求,并对岗位工时进行当班考核、张贴公布,岗位间最高收入差距拉大到元,带动3个班组围绕提高钻井时效、标准化操作相互间你追他赶、比拼争先,创出单日进尺突破0米的区块最快纪录,在难动用区块打出了速度、打出了效益,建井周期和单井成本都大幅压缩,实现了难动用区块的新突破。
近年来,SL钻井队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工人先锋号、中石化青春建功行动先进集体、石油工程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尤其让他自豪的是,年,他率队夺得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单机效益考核第一名,被评为创先创效夺标竞赛先进集体。
远征西南,在使命召唤中逐梦前行
年以来,寄托了几代石油人梦想的西南页岩气大开发进入加速期,全国精锐队伍纷纷入川,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也尽锐出战,SL钻井队成为首批抽调入川的队伍。能投身到国家能源战略大开发,像老一辈石油人那样参加新时期石油大会战,一直是他的梦想。能在更广阔的市场舞台与高手过招,站稳脚跟,打出威风,也是他的期盼。
从得知要入川时,他就把自己订婚的时间提前再提前,想的是尽早完成订婚,心无旁骛地带队出征。可还是没料到,就在订婚前一天,收到了紧急出征的通知。订婚时间两边老人早已定好,队伍出征也一刻不能耽误。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准备,但是长途搬迁,需要考虑的细节特别多,他只能把订婚现场当作了“临时指挥部”。订婚那天,无数次响起的电话铃声总是把双方老人的话题打断,无数次离席遥控指挥让未婚妻哭笑不得。一个上午接打的电话就有多个,手机打得发烫,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为了不耽误运行,他把注意事项和细节写下来,拍照传给井上。第二天,就带着家人的嘱托与未婚妻的不舍,踏上了奔赴西南的列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到自贡市龙潭镇,他就随同项目部勘查搬迁路线,发现14公里的搬迁道路蛇曲蜿蜒,高坎深沟随处可见,甲方规划的线路地势险峻,几处“U型”弯道使得运送设备的卡车无法正常通过。而剩下唯一一条路况较好的道路,被一个高6米、宽5米的山坡隔成两段,成为搬迁车辆无法逾越的屏障。
“运输车辆到达前,必须打通进井路!”在征得镇政府同意后,他立即协同项目部带着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挖山石、铲土方、平山头的紧张战斗。深夜,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铲车、运土车、推土机等车辆来往穿梭,气温也降到了4摄氏度,寒气蔓延着,浓重的雾气浸湿了衣衫,兄弟们又困又累,他还是和大伙一起咬牙坚持着。经过30个小时连续奋战,他们用移山的劲头挖走了挡在路上的千余方砂石,赶在车辆抵达前3小时,打通了前往井场的“绿色通道”。历经多日奋战,他们在四川自贡大山深处立起了井架,胜利的旗帜在雾气氤氲中高高飘扬。
承揽自贡地区重点预探井,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陌生的区块、多变的地层、复杂的环境、巨大的风险,无数艰难险阻等待他们去挑战。他深知,前进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但他有信心,带领队伍迎难而上,在西南市场打出胜利风采,展现铁军形象。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担当。他将传承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扛起新时期钻井人的责任,在坚守初心中行稳致远,在担当使命中不懈奋斗,为公司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刘慧丹刘萍
供稿单位:胜利石油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