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66岁村民把清明上河图搬到7

如何诊断是否是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10/5612059.html

70米长一字排开的黄铜板流光溢彩,在阳光的照射下,黄铜板上雕刻的人物、桥梁、房屋更是增添了几分灵性——10月30日,记者在无极县一个废旧厂房中见到了无极县张段固村66岁村民刘胜保在黄铜板上雕刻的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图》。在看到作品的一刻,记者便被震撼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船只等交通工具以及各具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全被雕刻入了一块块黄铜板中,再现了这幅传世名画。

黄铜板上雕刻了全幅《清明上河图》

当天上午,记者在刘胜保的带领下,来到了无极县一座废弃厂房,凝聚了刘胜保二十余年心血的仿《清明上河图》黄铜板雕刻作品就被放置在这间厂房里。走进厂房,记者眼前出现一片金黄色——70块两米高、一米宽的黄铜板一字排开,严丝合缝的拼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反射着金色的光,而黄铜板上则雕刻了全幅《清明上河图》。

在稍远的位置看,整幅雕刻作品气势宏大,而仔细看,人物、牲畜以及各色房屋、交通工具等都一一在黄铜板上呈现出来。这边是大道上一支骆驼队伍正在慢慢走着;那一边则是小桥旁一只小船栓在了树干上,旁边的树枝上还有鸟窝;再另一边则是娶亲的队伍前行,新郎骑着马,旁边则是一顶轿子,里面想来就是新郎官的新娇娘了。

在刘胜保的精心拼接下,70块黄铜板将《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无缝连接地呈现了出来,无论是河流、桥梁还是各色人物,更小到摊位上的各种商品全都出现在黄铜板上。“我将《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雕刻出来了。”刘胜保很骄傲地对记者说。

二十多年前为《清明上河图》震撼

提到刘胜保与《清明上河图》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当时刘胜保到广州做生意,在一位朋友家上网时,朋友给刘胜保搜索到了《清明上河图》。“太震撼了,”这么多年过去,提到当年第一次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感受,刘胜保仍是一脸激动。“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能制作一块《清明上河图》某一部分的雕刻作品,摆放在家里,感觉真是太好了。”

这个念头一旦生了根,就无法从刘胜保心中抹去。回到家后,刘胜保有时间就会琢磨关于制作《清明上河图》的事情。刘胜保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手艺人,从小时候开始,他闲暇之余就特别喜欢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制作手法,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雕刻。

最初,刘胜保选择在锡片上雕刻,然而在试验了一番后,雕刻出来的效果令刘胜保不是很满意。“锡片是白色的,做出来不好看”。随后,刘胜保又先后尝试了铁板、木板、不锈钢板等,但始终未能满意。年前后,刘胜保找出自己家的一块黄铜板,在上面试验雕刻,“效果太好了,金黄色的黄铜板配上雕刻,就是我想要的效果”。于是,刘胜保最终确定在质地及效果最好的纯黄铜板上进行雕刻。

一听七十米长吓出一身冷汗

在和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刘胜保的女儿提出了建议。“女儿跟我说,既然要做,干脆就把整幅《清明上河图》都雕刻出来,那样效果才好。”女儿的建议令刘胜保很赞同,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黄铜板,“找了很多地方,最后在洛阳一家厂子找到了合适的黄铜板。”刘胜保要求的黄铜板宽1米、高2米,尺寸太大,需要专门定制。最初他向工厂负责人提出定制20块黄铜板时,被工厂负责人一口回绝。“人家要求一次性定制一吨以上,我要的数量不够,”刘胜保好话说尽都未能如愿,最后他把自己定制黄铜板的用意告诉了工厂负责人。工厂负责人被刘胜保的想法打动了,终于同意了他的定制要求。

黄铜板做好之后,刘胜保又联系了印刷厂给自己印刷一份按照比例放大的《清明上河图》。“我定制的是2米高的黄铜板,最开始以为30块黄铜板就够用了。”然而印刷厂计算之后告诉刘胜保,按照他的比例要求,印刷好的《清明上河图》长度是70米。

“我当时就出了一身冷汗,马上就决定——不做了。70米长啊,我都这个岁数了,干到下辈子都不见得能干完。”刘胜保回到家后,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家人。然而女儿却不同意,“女儿就劝我,‘既然决定了,就坚持干下去。我了解你,要是你想干的事干不成,我怕你会落下心病。’”

在家人的鼓励下,刘胜保咬牙决定,干。“当时就想着,一直干到我干不动了为止,干到哪儿算哪儿。”刘胜保笑着回忆说。

“就没有好雕的地方”

年,刘胜保正式开始在黄铜板上雕刻《清明上河图》。他选择了小电钻和锤子等工具用于雕刻,“电钻的钻头不好用了就磨一磨接着用,磨平了就扔掉,这些年也不记得用坏了多少钻头了。一些拐弯等地方以及特别细致的地方就需要手工一点点雕刻”,刘胜保告诉记者。

说起自己最初雕刻《清明上河图》,刘胜保总结说,“心里发颤,手上还要稳住”。他把印刷好的《清明上河图》图纸贴在黄铜板,按照图纸来雕刻。“一不小心,就可能雕刻坏了,这么贵的一块黄铜板就报废了。”所以,刘胜保雕刻的时候特别认真细致,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两块黄铜板因为出现错误而作废了。“报废的黄铜板都是一开始雕刻时出错的,到后来的时候心里就平静下来了,雕刻技术也越来越好。”刘胜保每天用于雕刻的时间都会超过12个小时,即便这样,一块黄铜板也要雕刻一个多月甚至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雕刻很久才能完成一小点儿,每天雕刻的都看不出来进度,”刘胜保对记者说。

记者询问他哪一块儿最难雕刻,“我觉得就没有好雕的地方”,刘胜保指着黄铜板上的树叶对记者说,“你看这树叶好雕不好雕?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一点一点,跟蛤蟆皮一样,我就得慢慢一点一点雕,黄铜板不断反光,我雕的眼都要花了。桥的桥洞和房子的房檐等,要按照图纸慢慢一点点雕刻下来,力度和角度稍微掌握不好就全毁了,非常有难度。”

“酸甜苦辣全在这些黄铜板上了”

刘胜保告诉记者,最开始雕刻《清明上河图》时,他都不敢对其他人说。“我都是躲在自己家的里间里干活,如果有朋友来串门了,我就赶紧从里间出来,在客厅招待朋友,跟谁也不敢说在干什么。”刘胜保说,之所以不敢说,是害怕雕刻不完丢人,“怕人家笑话我”。

一次雕刻完之后,刘胜保打算把雕刻好的黄铜板搬到一边去,然而一用力却把腰给扭了,疼痛不已,止痛片从一次吃两片一直发展到一次吃六片才管用,就这样,刘胜保还弯着腰坚持着雕刻工作。

到年时,刘胜保雕刻完成了二十块黄铜板,这让他越来越有信心,“看来是能完成了”。

今年7月份,刘胜保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雕刻作品《清明上河图》,二十多年的心愿终于完成,激动之余,刘胜保还用了“解脱”一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全都在这些雕刻好的黄铜板上了。”刘胜保感慨地对记者说。

刘胜保雕刻《清明上河图》小数据大小重量:高2米,长70米,总重量两吨零39斤使用黄铜板数量:用了70块黄铜板,先后买了3次制作时间:琢磨试验了十几年,实际雕刻了五六年费用:总共花费了二十多万元人民币

(燕都融媒体记者马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