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工业门类齐全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青岛日报」

□孙欣

步入“十四五”,制造业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重新回归城市布局和争夺的焦点。工业门类齐全成为大家乐于强调的重要优势,也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不能否认,笼统地看,工业门类齐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座城市的制造业基础,不过,若是将视角深入到制造业每一个细分的产业,探究其内在发展演进的逻辑,这个所谓的“齐全”其实还大有讨论的空间。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科普下工业分类。当前,很多城市所称的工业门类齐全,依据的大都是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以及我国据此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制造业下划分为33个大类、大类下划分70个大组,大组下面再划分为约个组。而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分类,制造业下拥有31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由此可见,不论依据是国际分类还是我国分类,城市口中的门类齐全,指的都是大类。

依照这种粗线条的分类,某个门类的有无都无法直接与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划上等号。举个例子,金属制品业这个大类中,既涵盖手工钻头,也涵盖机床钻头、机床加工刀具等等。而机床加工刀具按照所用材料又划分为很多种,应用领域也截然不同。而据行业人士透露,航天制造中需要的高端刀具和刀具材料我国仍需要进口。所以,拥有某种大门类,也并不代表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具备生产制造能力。事实上,由于市场需求差异,很多细分产业在整个中国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运动滑翔机。即便是“人有我有”的产业,产业实力也可以千差万别,比如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中国企业仍有一些差距,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回到中国城市工业化的角度,过去几十年,很多城市之所以从不断丰富的产业门类中尝到甜头,与工业发展刚刚起步不无关系。但如今,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后,面对国内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市场竞争环境,城市在工业制造上面临的课题,已经从“能不能造”转变为“能不能造得好”。决定城市制造业强弱的,是在企业和产品价值链上的位置,而非某一个产业的有无。

这就意味着,城市必须跳出“贪大求全”的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城市在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和禀赋不尽相同,与其一定要用自己的短板比别人的长板,强行发展自身不具备优势的产业,还不如狠下苦功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精做细。比如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集成电路制造业,除了需要高技术,还极度依赖水资源。今年初,台积电就遭遇了“缺水”,台湾几个台积电厂区就启用了水车供水。有测算指出,生产一片2克重的芯片,大概需要32公斤水资源,而随着芯片制程工艺的提升,需要的水越来越多。

有业内人士测算,按照台积电每年万片产能计算,一年的耗水量达到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三峡大坝的蓄水量。缺水的城市,是否一定要发展芯片制造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通过深耕原有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之城”宁波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大量细分行业龙头依靠不断创新拥有比同行更高的利润率,比如申洲国际,全球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服装制造商,净利率甚至超过优衣库等它的下游品牌客户。有了这些企业助力,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较年增长超过%,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8%,比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其次,要加快适应制造业正在“变软”的趋势,学会“跨界”。当前,更高效率、质量更稳定的智能工厂是由软件定义的,品牌、服务等“软实力”对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日益明显。有数据显示,在欧洲装备制造业市场,6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服务收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这对习惯了只与机械、产品打交道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有学会融合发展,才能探索出新的价值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