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内钻石坑共挖出15亿吨矿石,日产钻石

年,以尤里·哈巴丁为首的三名苏联地质学家向莫斯科发了一封加密电报,内容是:我们点燃了和平之路,非常棒。两年后,三名地质学家分别被授予“列宁奖”、“卓越贡献奖”和“光辉勋章”,赫鲁晓夫在颁奖现场宣布:自-年多次探险失败后,苏联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全球最大钻石矿,预计储量占全球23%以上。

这三名地质学家找到的就是日后闻名全球的米尔内钻石矿,历经44年开采,挖出一座米深、米宽的巨型矿坑。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宝地”,才能产出如此巨量的钻石?

欧洲地质协会的解释是:地球上大部分钻石都形成于12-33亿年前之间,最早在南非找到的钻石原岩-金伯利岩(以产地命名),其历史可追溯至40亿年前。但米尔内却不一样,科学检测只有3亿年历史,且原生矿脉深度只有南非的1/5,约20-25千米。

换而言之,米尔内钻石矿床的开采几乎没有难度,年代苏联科学家在方圆百里共发现个矿点,且全部是可露天作业的矿场。

在雅库茨克的“栅栏岩”旅行期间,当地向导跟我透露了一个极为隐秘的信息:年,俄罗斯宣布关停米尔内钻石采集场,但实际被关闭的只是地面上矿区,从年开始,米尔内钻石坑就转入地下秘密开采。

而最终促使我们成行米尔内的也是向导,他的表妹就在米尔内钻石场工作。

经过一周时间的等待,向导的表妹终于给我们发来了参观邀请函,打印填写连同护照一同回传复印件,又等了4天才收到准信:可以买机票了。

在等待的这些天里,我发动一切人脉了解与米尔内钻石坑有关的信息,查阅了上千篇各类文献和报告,大致梳理出轮廓:苏联预定年开采钻石,但米尔内一年冰冻7个月、最低温-65℃的恶劣天气,令准备不足的开采队不得不推迟了一年,为防止永冻土下陷,钻石加工厂又被改设在20公里外。

当然,付出是有回报的,米尔内在此后30年里一直保持着每年千万克拉的钻石产量,其中宝石级约占20%,最大单体钻石出土于年,重达.5克拉(68.5克,公开标价万美元),一直开采到年,挖到米深度时才降低到年产万克拉。

按照苏联年公布的矿产报告显示,米尔内产量降低并不代表工作量减少,相比之下后期挖出的矿石更多,但钻石含量却远远不如初期的丰富,于是乎,年在苏联即将分崩离析前决定暂停开采。

从年至年间,先后两次传出“米尔内被关闭”的消息,但我却注意到俄罗斯年解密的部分文件中,居然出现了“2年米尔内机场扩建”的内容。

按照常理,米尔内要是真的关闭又怎么可能耗费巨资扩建机场?更何况2年是俄罗斯“内忧外患”的一年,外部贸易封锁、进出口被限制,内部经济萧条、人均收入骤降,在西伯利亚腹地(离莫斯科直线距离公里)、只有3.8万人口的城市扩建机场,怎么想都有问题。

直到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米尔内机场,我才意识到这座机场很有必要扩建,因为米尔内的封闭程度甚至比雅库茨克和马加丹更甚,雅库茨克目前已开通铁路,马加丹至少还有M56号联邦公路和港口,而米尔内不仅没有连通联邦公路网,离最近火车站还有公里距离,再加上地处北极圈边缘,粮食物资匮乏,数万人的生活日用只能依赖机场转运。

那为什么不搬离?原因只有一个,米尔内钻石矿还在开采,且规模与产量比以前更大。

从钻石品牌来看,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金某利、周某生等等,但全球最大的钻石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成立于年、年垄断整个行业的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包揽了全球95%以上的钻石交易。向导的表妹劳尔就任职于戴比尔斯-米尔内分部的中控室,负责开采调度及安全监控。

第二天参观中控室时,劳尔解说道:米尔内矿场其实是一个统称,市郊8座矿点先将矿石送到米尔内矿坑附近的转运点进行第一遍清洗,再集中运往17公里外的别列佐夫卡进行第二遍筛选,而后才是终点阿尔马兹内加工厂,顶级钻石则被保存在扎尔汗一座地下工事中。

简单的说,米尔内一共由9个钻石矿、2个洗筛转运站、一座加工厂,以及一座地下仓库组成。

在苏联城建规划中,米尔内只是城镇等级,但在编制上却是中型城市,苏联解体后被升级为萨哈共和国米尔宁斯基地区首府,总面积约12.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2万,其中超过一半居住在米尔内,近九成工作岗位都与矿石开采有关。所以,白天很少看到市内有人走动,就连市中心的列宁广场也没几个人。

当我厚着脸皮询问“当地人的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福利待遇”等等数据时,劳尔却讳莫如深:这个问题别说我不知道,连我的顶头上司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能告诉你。

既然了解不到民生,那就只能专注了解钻石,在两个检修人员的陪同下,直接坐电梯来到地下米的矿洞内。

通过了解得知,目前最大的在运行矿点还是米尔内矿坑,但已经转为矿洞开采,矿下有名员工三班倒轮值,光检修的技术人员就有人,地面上还有50多人负责食宿、医疗等后勤工作。

9年后,俄罗斯把诺里尔斯克研发的镍矿采矿机运用到开采钻石上,这种加装了铣刨冠和切削锯齿的掘进机共有9台,虽然采用的是俄罗斯最先进的72齿硬化金属,但出现磨损与变形的几率仍然很高,所以每次接班前都要经过至少半个小时的检查,以便随时更换设备。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钻头锯碎的矿石被掘进机履带直接传送到后面的牵引机上,按照当天的所见所闻,一台掘进机要跟随至少8台牵引机才能保证开采进度不会间断。

当掘进机每前行米时,后方工作人员还要负责架设引水管和防水设施,因为这个位置与米尔内钻石坑底部只有30米距离,而米尔内钻石坑底部早已积水数十米,上下位置只能24小时同步抽水。

沿着引水管一路走到尽头就是集水中心,每台掘进机代表一条矿洞,而每条矿洞至少要配备10台水泵,每小时的集水能力最高立方米。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地下水要先抽到沉淀池中过滤,以免钻石随水被抽走,然后把水送到-米的中央水房,再通过超大马力的水泵送到地面上。

而矿石则由牵引车直接送到货梯口转运,按照步行粗略测量,我所处的矿洞大约长米,而最深的一条矿洞位于我脚下米深处,再综合公开的矿洞数量计算得出,米尔内钻石矿的最深点应该在地下0米以下,总矿洞长度至少在40千米以上。

从履带传送处的测重仪上看到,工作12小时后已输送多吨矿石,按照每吨4-8克拉的产量计算,这条矿洞日产钻石应不低于0克拉。

矿石送上地面后会即时送往洗矿中心,来自地下数百乃至上千米的矿石,被一辆辆转运车倒入清洗口,短短30分钟就有9辆车作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工作人员私留或替换矿石,沿途共设置有多个摄像头和6个称重站,所有车辆驾驶员都不得中途下车,确保矿石一克不少的被送去清洗。

矿石清洗前还要经过三轮破碎,直到所有矿石都被破碎成直径低于5厘米的小石块后,才会被送往第二站初洗。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这套破碎机还配备有俄罗斯最先进的钻石分析仪,发现某块矿石疑似钻石的话,会单独将矿石送往人工检测。

洗矿中心地下是一台直径5米的环形震荡机,高约11米,分9层进行初步清洗。破碎后的矿石从顶部倒入后,经过一轮轮反复冲洗分离出尺寸不同的矿石,归类后再送往17公里外的二次筛选中心,由专业的仪器进行密度检测。

检测完密度后,还要送入俄罗斯自主研发的隔离器内自动检测,利用了钻石在X射线中发光的特性,通过智能系统按照钻石品质来筛选分类。分类后的钻石会被封装送到实验区进行最后的人工评估,由于涉及到钻石大小、杂质、形状、颜色等等因素,每一颗钻石至少要经过三名工作人员的一致判定才能离开实验室。

一名乌克兰籍工作人员告诉我,米尔内出产的钻石被细分为16个尺寸、10个形状、5种品质、10类颜色,而她的工作就是剖析并刻度每一颗钻石的具体信息,在早期只有放大镜的年代,这项工作被认为“十分折磨”,如今在高精度显微镜的辅助下才轻松了一点。

按照品质、色度、大小等等标准分门别类后,钻石会被放入各种标号的铝盒中,再送到轮值的首席钻石鉴定师手里进行价值评估。至此,每一颗钻石都会被附上一份带有产地、时间、鉴定师以及估值等信息的证书,中高品质的钻石会被送到地下仓库保存,低值钻石则直接送到米尔内机场等待转运。

抱着对具体产量、产值等等未知信息的渴望,一名称重员被我“缠”的有点受不了,最后还是告诉了我一个大概的信息:米尔内钻石坑截至目前已挖出至少15亿吨矿石(初洗后的数据),从9年开始转入地下开采后,一直保持在日产钻石3万克拉左右,这还只是米尔内一个矿坑的产量,另外8个钻石开采点还没有计算在内。

正在聊天的当口,实验室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诞生了当天价值最高的钻石,是一颗33.64克拉的“公主方”黄钻,按照通用的4C参数可以归类为IF级,也就是钻石中排名第二高的品质。

首席鉴定师一脸惋惜的说:只可惜是黄钻,如果是无色的,估价至少在每克拉美元以上,如今只能靠克拉数来维持总价,大约在5-6万美元之间。

临走时劳尔问我“要不要买几颗带走”,我委婉谢绝道:我很欣赏钻石的耀眼,至于钻石的价值,并不代表能衡量什么。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好写,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