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林芝,藏语里“太阳的宝座”,关于她的记忆曾是雪山巍峨、大河奔涌、峡谷里十里桃花的西藏江南,如今作为川藏铁路拉林段的起点更汇聚了八方目光。
建设川藏铁路是几代中国铁路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当年选择修建进藏铁路时,曾在青藏、川藏、甘藏三条线路中比选,川藏铁路因为修建难度太大,被暂时搁置。如今,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全面启动,被誉为“铁路站房建设王牌军”和“高原铁军”的中铁建工人再度承担了川藏铁路拉林段站房的建设任务。经过11个月的建设,他们终于实现了拉林段全线站房封顶的目标,距离拉林段年通车更近了一步。
若有战,召必来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青藏高原了,05年的时候参加青藏铁路拉萨站的建设,08年是建设那曲物流中心。一晃眼就十多年了,西藏的天空还是这么透蓝透蓝的。”刚下飞机的张亚军不禁感叹。年6月,本打算在家陪孩子参加高考的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奔赴西藏担任川藏铁路拉林段站房项目的党支部书记。
6月12日,中铁建工集团中标拉林段站房工程当天,10名首批川藏铁路建设者即刻背负行囊赶赴西藏,勘察现场、规划三类,同时确定桩基队伍。这群人中,有第一次进藏、毕业不到3年的年轻小伙,也有张亚军这样第三次参与高原建设的老西藏,最令人钦佩的则是从病床上爬起来主动请缨的指挥长刘欣。“十多年前青藏铁路通车的时候,我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参加川藏铁路建设。如今梦想成真,我怎能不来?”刘欣慨叹,作为指挥长,他拖着带病的身体,领着一帮兄弟们头顶高原强烈的紫外线,驱车长途跋涉在人烟稀少的公路和荒野,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打前站。受到刘欣、张亚军这些前辈的激励,年轻的中铁建工人们热血沸腾,纷纷请战上高原,来自西安、西宁、北京等地的技术骨干们从天南海北陆续出发、会师林芝。
刚到林芝市孜热村时,除了回填好的场地以外什么都没有,现场水也不通、电也不通,大家只能睡在帐篷和车里。项目部党员同志带头,每天吃过早饭,就提桶拿瓢去五公里外的山泉取水,才能勉强满足每天升左右的用水量。第一次来到高原的生产副经理王佳军尚未适应高原气候,时常因缺氧感到胸闷气喘和头疼,“大脑有时候就一片空白,突然就记不起来事情了。”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们让王佳军别太风风火火,走路慢点、想事慢点,渐渐就能适应了。
群山环抱的林芝建材资源匮乏,物资运输的困难让现场施工面临的挑战雪上加霜。建设中,大部分物资材料要先从成都、西安、西宁等地发货,运抵拉萨后再通过小型货车汽运走国道才能送到施工现场。途经崇山峻岭,泥石流频发,一旦遇到风沙雨雪等恶劣天气或者突发情况,就会面临物资跟不上现场建设的问题。尤其下雨天物资更是艰难入场,凌晨两三点因为道路返修,材料员为司机引路、为材料护航都是常有的事。为了保证物资供应链不间断,项目团队提前20天进行周密筹划,把所有可能存在的意外全部考虑进去,让拉林铁路站房施工工地没有一天“断粮”。
经过全体人员的精心筹备,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林芝、米林、岗嘎、朗县四座站房的试桩桩位确定完毕,旋挖钻机、装载机、挖掘机、吊车等大型工程设备全部就位,只等一声令下!
战必胜,攻必克
年7月10日傍晚,工程师们谨慎地盯着林芝站试桩现场,伴随着桩机巨大的轰鸣声,钻头着地、旋转开钻。林芝的天气瞬息万变,巍峨的高山间,瓢泼大雨在夜色中不期而至,凌晨的现场一片泥泞,气温也陡然间下降了十多度。人员不撤、作业不停,换上胶鞋、撑起雨伞就接着记录数据,安全帽头灯的暖光星星点点,雨声人声机器声交织忙碌。埋设护筒、清除沉渣、放入钢筋笼和导管、混凝土灌注按部就班,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冒雨奋战,4根长15米、直径0.8米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完成了水下混凝土灌注,成孔的孔径、孔深、垂直度和沉渣一次验收合格,川藏铁路拉林段站房建设第一枪成功打响。
另一边,岗嘎站桩基施工也正式开始。在工程技术部长钱院刚的盯控下,旋挖钻机来到岗嘎镇的指定位置准备作业,紧张的空气有如绷紧的弦。钻到6米深处位置时,钻头与岩石的尖锐的摩擦声从地下传来,钻进速度急剧下降,提上来沉渣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小碎石,钻头上也出现了反常划痕。钱院刚惴惴不安,岗嘎站其他区域相继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坏事了!总工程师李海叫来了大型挖掘机,挖掘的结果证明了大家心里最坏的猜想——岗嘎站地质情况与勘察单位提供的报告有极大出入,报告中的回填土往下6米深处就变成了罕见的岩石、大孤石和大直径卵石,直径长达两米多、厚度高达一米多。
项目团队非常焦虑,大家紧急联系了建设、设计、勘察、监理各家单位,共同商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指挥长刘欣下了死命令:“遇到问题咬着牙也要干下去。当年建设拉萨站的时候,地下水位高,只能边抽水边进行人工挖孔,井里冰冷刺骨,我们中铁建工人就穿上防水裤,带头跳入水中指挥作业。现在岗嘎站遇到了挑战,我们要把以前的经验都派上用场。”
项目部连夜调整施工组织方案,结合地质实际情况,对工程设备进行了二次调度。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改用冲击钻辅助旋挖钻成孔,3台冲击钻和4台旋挖钻并肩作战,24小时人停机不停。面对大直径孤石,冲击钻每天只能磨下去1米。为保证项目施工能够按期进行,项目经理马思龙全天“泡”在工地,除了常驻林芝站,还坚持每周到其他站点施工现场两次,4个月时间跑了近公里,马思龙笑着对人说“我可以当这里的活地图了。”
林芝站地质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大部分为砂夹石地质土地,疏密度不够,同时现场紧邻尼洋河,河床水位高、渗透系数大。桩基施工阶段正值林芝雨季,一个月有十五天都会下雨,有时甚至连绵淋漓三天不停歇,使得地下水位进一步上升,给打桩浇筑带来了巨大困难。项目部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采用泥浆钻孔灌注桩技术,提高孔内泥浆水头和水头压力,降低钻进速度和钻头转速,提高泥浆比重,最大限度封堵土质孔系,减少水流损失,成功解决了受地质层影响的浇筑问题。
“条件艰苦怎么了,咱们可是从青藏铁路干出来的铁军。”这是指挥长刘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带领的铁军们仅用天便完成了4个站房根的桩基建设。
言必行,行必果
九月的西藏天气开始转凉,站房也完成了承台建设,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山更比一山陡,刚结束桩基攻坚战中的中铁建工人又全面投入新的战役。
“我们是向全国人民做了承诺的,一定期到必成、工程必优。”刘欣说,“我们要把桩基施工因为地质条件影响耽误的工期在主体结构施工中抢回来,同时质量必须做到优秀。”
在“天无三日晴”的林芝,雨水仍然是制约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的难题。年9月的一天,施工人员经过24小时的连续作业,刚刚完成了一层混凝土浇筑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宿舍,一场突然来袭的暴雨就打乱了大家的节奏。刚浇筑的混凝土尚未完成终凝,眼看着就要被雨水冲走,事后重新浇筑既耽误工期又影响质量。项目经理马思龙临危不乱,紧急召开现场会,部署保护成品方案,并亲自带领施工人员冒雨铺设防雨塑料布,对成品进行防雨保护。再次回到宿舍后,精疲力竭的大家脱下沾满泥浆的鞋子和衣服,倒头就呼呼大睡,脸颊上却还挂着一丝终于放松下来的喜悦。
强紫外线也是困扰建设的一个难题,由于长时间暴晒在工地,红肿、晒伤、脱皮都是常有的事。当地的藏族群众用不流利的汉语安慰,“晒掉一层皮就习惯了,不用太担心”。到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紫外线不仅人脱皮,还让混凝土脱皮哩——混凝土浇筑后在强紫外线的环境下极易开裂,建设者们便耐心地用混凝土套上一层棉被进行耐心地呵护。
为了完成既定目标,中铁建工集团拉林铁路站房项目部投入了一流设备、一流人力,科学组织施工,倒排工期,分阶段、分战役地攻坚。四座站房沿拉林铁路沿线布置,距离最近的两站相隔52公里,最远的朗县站和岗嘎站相隔距离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石家庄。面对战线长、管理不便的问题,他们在距离最远的朗县站设立独立的现场管理工区,启用第二家协作队伍来灌注新的生命与活力,运用视频调度会等方式加快生产建设的步伐。
转眼已是腊月冬季,海拔米的林芝冷意渐浓。此时林芝站工地正在浇筑二层楼板混凝土,中铁建工人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一丝不苟地测量着每车混凝土的出罐温度、入模温度,检查坍落度,指导工人浇筑顺序,监督振捣……为保证冬施期间混凝土的质量,项目部对冬季施工混凝土进行77次现场回弹、5次钻芯取样,保证了混凝土指标满足施工要求。“身为建工集团的一员,我要把建工集团的声誉留在高原。”总工程师李海说。
“精品站房工程建设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重点解决制约施工生产的基础技术难题,同时借助BIM、VR等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在质量把控上,我们将‘工作有目标、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标准化操作程序贯穿于全过程,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高原站房建设经验。”项目经理马思龙说。
“抢”字当头,最直接的原因是工序间相互穿插和制约,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为了加快工程进展,减少交叉作业影响,马思龙积极与各方单位沟通,主动寻求工作面。“一天下来,快打个电话了”马思龙回忆道。通过互相协调,项目部组织各站分阶段、分重点进行施工,保障各工序完美衔接,尽可能为后续施工留有时间余地。
“我每天去两个站点,如果不遇雨季碎石掉落堵住路,平均3天走完4个站点,一个月下来,每个项目都能检查至少几遍,这样就能保证每个项目都在我们的把控中。”马思龙说道。近一年的时间里,马思龙车程超过3万公里。据他介绍,每天他至少在工地6个小时:“一边检查一边指导,这样才能及时纠偏”。如果按每小时行走2公里计算,马思龙相当于徒步走完了整条拉林铁路。
林芝站工程技术部部长冯伟从开工至今都没回过家,他经常与工人们昼夜守在工地,在混凝土最紧缺的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他积极主动与搅拌站加强联系,为施工现场及时提供混凝土,使得林芝站主体结构按期完成。试验室主任王凌浩穿梭在四座站房的施工现场和试验室里,始终坚持亲自取样、亲自检测,用精准的试验数据保证施工质量:“试验室就是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每一个进场的物品,我都需要保证品质。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能投入生产!”中铁建工人对品质的坚持受到了川藏公司的一致好评,拉林铁路站房项目部在全线17家参建单位中脱颖而出,以.4的高分荣获信用评价A级肯定。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是奋战在高原的同志们共同的信念,是从青藏铁路传承到川藏铁路的精神信条。中铁建工集团定将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秉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发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怀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继续全身心投入川藏铁路建设,展现高原铁军风貌,为“交通强国”再立新功,为全国人民特别是藏区百姓奉献上又一条世界一流的高原“天路”。(经济日报记者齐慧通讯员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