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锤子起落,钻头咚咚,一场浸泡在竹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古有丝竹之音,宫角不绝,悠扬着亘古的灵光。

打起竹板调侃说唱的,是庶民的生活物语。

竹子摇曳沙沙声响

炎热的夏天里

竹扇流出清风

萤火飞舞的溪涧

抱着西瓜端坐竹凉席上恐怕是夏季风物的记忆

横溪镇横溪村上街点,幸福大会堂门口,64岁的俞国甫猫着腰,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腿下压着的竹筒,手上的锤子不时起落,钻头咚咚咚的声响在小巷回荡。   

老俞是村里的竹匠,专业制作竹凳,如今这门手艺他已经坚守了47年。   

17岁拜师学艺

  

横溪镇是山区古镇,环绕着古镇的是连绵的青山和茂林修竹。   

竹,滋养出山里人耿直的品行,也丰实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生活。靠山吃山,竹篮竹筐、竹匾竹床、竹椅竹凳、竹筛竹箩……竹匠这门手艺日渐兴盛,靠制作竹器谋生的手艺人多了起来。   

俞国甫的老家在梅岭山区,打小就看着竹匠们制作各种竹制产品。心思聪颖的他,一有时间就去偷学,一些简单的竹器他小时候就可以独立制作,但这并没有让他满足,17岁那年,俞国甫决定拜师学艺。   

俞国甫专程跑去象山拜师。那时生产大队规定,外出学艺需要打证明批准,“有时限,最多外出3年。”俞国甫说。经过多次争取,最终俞国甫拜在了象山一位陈姓师傅门下,开启学徒生涯。   

学竹匠手艺其实是个苦活,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干活,直到天黑才歇手,一年四季除了农忙时节,几乎都是跟着师傅在外“上工”。唯一清闲的是梅雨时节,因为那时候新制的竹制品容易发霉,所以算是竹匠们难得的假期。   

俞国甫学的是制作竹凳,工艺比较复杂,光用到的工具就有二三十种,要想把每道技术学会学精没个三年五载是出不了师的。   

“我有底子在,学得快,所以师傅从来没有打骂过我。”   

出师独自打拼

  

3年后,俞国甫回到了老家,那时,生产大队缺少竹匠,学成归来的俞国甫立马就加入了手工艺社。“包括我在内,大队只有两名竹匠师傅,活忙不过来。”老俞说,“忙的时候,一天要制作10把竹凳。”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者,俞国甫正好赶上了这股潮流。除了给大队帮忙,老俞还要到处去“上工”,近的塘溪,远的宁海、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网络图)   

“良田千顷,不如一门手艺。”那些年,俞国甫的活从没停过,这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那时,上门帮人家加工一把3毛钱,带料制作一把3元,一个月收入起码有90元。”老俞笑道,在那时算是高收入了。   

改革开放后,做外贸出口的竹制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会制作竹凳的俞国甫也不愁没活干,一年四季他制作的竹凳都会有人来收购。   

“他做的凳子交关好!”提起老俞,正在一旁晒太阳的老奶奶夸了起来,老俞制作的竹凳厚实稳重,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好手艺至今仍吃香

  

长年与竹子打交道,老俞的双手布满了厚茧和伤疤,指关节也特别粗大。因为制作竹凳,需要一直弯着腰,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干一行爱一行,习惯了!”老俞淡淡地说,虽然很苦,但老俞对这门手艺痴情不减。

  

这两年,他在传统的竹凳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了有自己风格的竹凳。   

“这个凳面没有拼合过,是一整根竹筒经过火烤后制作的。”俞国甫搬出一把刚做好的竹凳自豪地说。为了让竹凳更美观,老俞还自学书法和雕花,如今,他制作的竹凳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甚至收藏价值。   

现在竹凳的需求市场越来越小,但他的竹凳却不愁销路。“现在雕花的一把可以卖到三四百块,一般的也能卖到三四十块,都是人家来预订的。”老俞说。   

虽然不愁销路,但老俞也有烦恼,他有两个儿子,但他们嫌太苦,都没有跟父亲学这门手艺。老俞的这门好手艺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

来源

鄞州日报

编辑

菱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