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脚下的土地是否存在生物?地球又是否如同科学家所猜想的一般是个“空心球体”?从南极不断往下挖能直接到北极吗?
大家好,这里是奇闻密探,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抱有疑问,但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不少人就开始思考,而今天为大家讲述的就是这么一段尘封的历史。
年美国地球科学组成员沃尔特提出研究勘测地幔的计划,主张使用钻探穿透地壳,前往地幔与地壳间的莫霍界面进行研究,这一计划在如今看来无疑是痴人说梦,可当时美苏两国正于国际上争夺霸权,因此美高层认为若是做出这件史无前例的事情,那美国不仅能在国际中赢得更多的支持,更是能给予“死对头”苏联一个不小的打击。
一番准备后,年莫霍计划正式启动,当时科学组将深挖地点选在海洋,因为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比陆地薄米,即理论上在海地钻孔米便能冲破地壳,同时海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钻头降温、且海底地质也远比陆地松软。
第一次钻探美科学组仅到海底米的深度便停了下来,因为钻头触碰到了大量硬度在5~7莫氏硬度的玄武岩,在这类硬度下工作没一会儿便会报废,如果继续钻探,那么往后每年所需的经费都会在7亿美元以上,对于当时正在组建航天计划的美国而言,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因此计划被迫终止。
而此时的苏联因尤里加加林第一次登上太空,在国际上出尽风头,借着势头苏联接下了美国“不敢执行”的项目,并放话嘲笑美国“无能”。
年苏联决定在挪威边境的科拉半岛实施计划,并召集了多个国内顶尖的地质学家和技术人员,建立了16个实验室,将第一阶段的挖掘目标定制为米。
然而相比海底钻探,苏联在进行陆地钻探时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钻头易损问题,每当钻探深度下降米,周遭压强和岩石硬度都会增强,温度更是会上升2℃左右,这使得当年苏联耗费数万美金打造的钻头,没工作多久就会崩坏,重新置换钻头又会耗费大量时间。
不过后来苏联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比寻常钻头更为耐磨的三面锥形钻头,之后的13年里在它的帮助下钻探组顺利挖到了米的深度,然而到米后,地质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工作进展也不同以往那般顺利,之后的10年钻探队仅钻探米的深度,难度之大令苏联快要失去信心。
但其实相比进展慢,钻探组最大的危机却来自于苏联内部,年苏联解体,钻探队失去了来自苏联的经济支持,哪怕一帮科研人员东凑西凑,工作也仅持续了两年,之后因经费不足,项目于年正式终止。
然而即便钻探组是因经费不足而放弃的项目,但在网络上却有着不少让人无语的传言,其中传得最广的便是科研人员挖到了“不该挖”的东西,触怒了地底深处的生物,对此钻探组才放弃继续进行钻探作业。
然而这一传言根本毫无依据可言,首先钻孔底部直径仅有20厘米,其次根本没有生物能够在12米,将近0倍大气压且温度超过℃的环境下存活,再者说如果真发现未知物种,你觉得科研人员会眼睁睁放弃被记载于史册的机会不进行相关抓捕?说到底,一切更多的是人们的臆想罢了。
最后,对于那虚无缥缈的“未知生物”,身为看客的你又有何种见解?欢迎于评论区中与进行探讨,如若想了解更多科学、科技相关知识,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