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钻头 >> 钻头资源 >> 阿里巴巴不懂外贸

阿里巴巴不懂外贸

阿里巴巴不懂外贸,又或者说,不懂B2B。

这种情况,在看到阿里巴巴国际站天猫化的动作之后,尤为明显。

设想当然非常美好。

所有的卖家把最好的产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放出来,所有的买家只需要简简单单地进行搜索和对比,就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想要且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大大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尔后买家再通过一达通进行支付以及物流安排,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一个平台上的完美组合。

但是,这个设想最大的一个逻辑问题,那就是B2B和B2C并不一样,阿里巴巴国际站也不是天猫,任何将B当成C来操作的意图,大概率是会失败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B2B和B2C,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决策模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去超市买洗衣粉,到底是买汰渍还是买立白,请问你会花多长时间做决策?

可能就是一瞬间而已,而且你的决策会受到过往的使用习惯和广告的影响。

可是当你去买一辆车子,买一座房子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泡好几个月的论坛,要听取老婆甚至丈母娘的建议,认真仔细比较各个选项才能够最终定下来。

这种区别大抵就等同于B2B和B2C之间的差异:

由于金额和采购主体的不同,导致决策周期,决策复杂程度,参与决策的人数、利益着眼点的不同,从而让B比C要复杂好多倍。

然而,在某种错误的引导下(不管是平台还是某些大神),许多做传统外贸的人看不到这种复杂,他们的做法是,把B当成C来操作。

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把我所有的信息都展示出来(包括价格),然后跟客户说:来吧,你来挑吧,挑中了直接下单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最简单,最透明也最省心,但其实并不然。

因为这种做法要成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严苛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客户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说到这你可能疑惑了,客户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要什么型号什么规格什么颜色的产品,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在国际贸易的场景下,人们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将期望等同于需求。

客户给我们发来询盘,要求报价某个产品,事实上这并不叫需求,只能称之为“期望”,要么客户认为自己需要这个产品,认为这个产品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要么客户让我们认为他需要这个产品。

假如我们仅仅只是跟随着客户的期望来报价或者做方案,最大的后果就会是被客户带跑了节奏,今天让报一个价,明天又让报一个价,我们会产生一直在围绕着客户打转,“一切进展都很好啊”的幻觉,但其实我们打转的永远都是在外围。

举个简单的例子(案例来自于Yana),假设你是客户,你给两个供应商发了询盘要求IP68(防水防尘等级)的LED投光灯,A供应商迅速地报价了。(传统都是这么干的)

然而B供应商突然之间问:老兄,你买IP68是要把灯丢水里使用吗?

你说:不是啊。我就是放树底下而已。听说IP68防水,所以我就想看看IP68的怎么样。

这个时候B供应商说:哎哟,你这种情况根本就不需要IP68,IP65就可以啦,还便宜一些。行啦你等着啊,我马上给你做方案。

请问,假如你是客户,你会喜欢哪一个供应商?你会更加愿意下单给哪个供应商?

答案不言而喻,即使B供应商的产品比起同级别的要贵一些,你也会觉得值。

因为他能够带给你除了产品本身之外的价值,因为他能够看到你真正的需求,也就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达到的目标啊。

第二个错误,将需要等同于需求。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准备要结婚了,(未来)丈母娘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先在市中心有一套房子。

那么此时,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成为了你的需要。

但这是不是你的需求呢?

假如你月薪,存款10万,父母也不会帮助你,而市中心一套房的价格随随便便都是万以上的话,那么你就是完全没有购买能力的,这套房子就并不是你的需求。

此时假如我们是房产销售人员,那无论我们再怎么猛攻这个小伙子,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零。

这也意味着,在国际贸易的场景里,客户到底有多想和我们合作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与他是否具备支付能力,也就是“预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有一个客户,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想买高质量的产品,因为他觉得同质化竞争太激烈的,他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去形成差异化。

于是,当年的我就傻傻地帮他找那些以质量闻名的供应商,但在花费了大量时间之后我傻眼了,这些高质量产品的价格根本就不是客户能够负荷得起的,完全超预算了,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只能够去选择那些中等质量的供应商。

从如上角度出发,所谓“客户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意思就是客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而且客户很专业,知道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具备解决问题的预算和能力。

这个条件容易满足吗?很难。

毕竟不是每一个客户,都是非常专业的。就跟我们作为企业主,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公司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又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没有能力解决一样。

第二个条件:客户对我们是感兴趣的

大家总是吐槽,说客户只看价格。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只让客户看到了价格。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片:

有两个人站在海面上,各自举着一个牌子,A的牌子是5元,B的牌子是2元,意思是来我这个位置玩,付这个价钱就可以了。

然而在大家看不到的海面下,A的下方是各种“质量”、“服务”、“认证”和“保障”,而B的下方只有一根摇摇欲坠的棍子。

大家总喜欢拿这张图片来嘲笑客户,说愚蠢的客户呐,选择便宜产品的后果,就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但是我不这么看,我反而觉得没能够让客户看到我们真正的价值,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缺乏了运营or销售的能力。

但是,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所有的信息都公布到网站上就大功告成了。

假如客户对我们不感兴趣,就算我们把祖宗十八代族谱给放上去,客户也是不会看的;

又或者假如客户对我们没有信任,就算我们把自己说得跟吴彦祖一样帅,客户也是不相信的。

此时只有他对你产生浓厚兴趣,觉得你可能具备解决他问题,满足他需求的方案时,他才会主动去深入了解你到底是家什么样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到底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利益。

否则,他就只会去看最简单的那个指标:价格。

所以,所谓“客户对我们是感兴趣的”,意思就是客户相信我们有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并且愿意深入了解我们,和我们探讨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条件容易满足吗?很难。

就如同雷神前段时间的朋友圈说:

沟通三要素中,沟通内容占7%,语气语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在互联网世界中,再怎么繁花似锦的信息展示,顶多也只能够让内容更容易传递而已,对于信任的塑造,寥寥无几。

第三个条件:我们做的是标准化产品

有过买车经历的朋友肯定知道,选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A车有定速巡航,B车有真皮座椅,C车有自动启停,D车有全景天窗,E车品牌较响,F车只需要再加两万就能上一个级别....

信息越杂,选项越多,购买者就越容易陷入“决策瘫痪”,最终索性就不决策了。

因此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好的情况自然是大家卖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尔后就看谁的流量比较大(交的钱比较多),店铺装修得比较漂亮,服务态度比较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买家的决策最简单。

但!真的有标准化、又或者说同质化的产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理解,到底什么是“产品”?

一台空调,一部电视机,一套家庭音响……etc。

大家会认为这些就是产品,看得见,摸得着。

但其实,这只是狭义层面的产品而已,又或者是,只是产品的一部分。

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应该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

一部电视机固然是产品;

一套手机软件当然也是。

更关键的是,销售产品的组织和个人为其所附加的所有服务,也是属于产品的一部分。

而且,产品其实还有5个层次的概念,分别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所谓核心产品

指的是给客户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

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顾客购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这句话,“洞”就是客户需要的效用。

所谓形式产品

指的是核心产品的载体,包括样式、品质、颜色、品牌、包装等等,譬如“钻头”。

所谓期望产品

我们则可以理解为客户购买时的认知和期望:“我到底可以获得什么”。

就好像上文那幅漫画一样,当你标价5元的时候,客户到底清楚自己可以获得什么了吗?

所谓延伸产品

指的是客户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的时候,附带获得的利益总和,简单一个词概括就是“服务”。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就并不是什么“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这种态度,而是真真正正能够为客户增值的,譬如销售利用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帮助客户做了一个促销方案诸如此类。

至于潜在产品

指的则是我们在未来可以帮客户实现的利益,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案等等,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远景”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同质化,仅仅只是集中在形式产品这一个层面而已。

但,客户需要的又仅仅只是形式产品吗?

如同我们之前所说,所谓需求,其实是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希望实现的目标。

在C端场景下,这些问题往往都比较简单,因此可以通过某个产品来解决;但在B端的场景下,由于需求和决策的复杂性,客户需要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具体产品,而应该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完整概念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之下,客户势必就要考虑到供应商除了展示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之外的方方面面,去讨论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如此,怎么可能像小金额采购一样,随随便便就做决策,以及下单?

这个条件,更难满足了。

综合如上三大点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判断:把B当成C来操作,最终只能够抓住小B。

在解决问题的四种逻辑中:

问题简单,方案简单。

问题简单,方案复杂。

问题复杂,方案简单。

问题复杂,方案复杂。

把B当成C,顶多只能满足第一种逻辑,例如:你渴了?来,买瓶水。

仅此而已。

但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阿里巴巴看不到?

我猜测原因有三:

1、要么,是阿里巴巴国际站原本定位的海外客户就是小B,它对标的是AmazonBusiness,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来自于阿里的客户越来越小,越来越零碎;

2、要么,是阿里巴巴国际站尽管是阿里集团的龙兴之地,但现在已经沦为十八线小妾了。再加上,现有格局下的传统外贸,想象空间真的很有限,于是集团的眼睛根本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