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再次来到“步步如初醉八仙”的“内观”世界:简捷·健康·分享
国学经典不是拿来附庸风雅的娱乐玩物
国学教育:“易家经传”遭遇“头脑风暴”,开启的是“跨界融合”
原创作者:步步如初醉八仙
世界本源的发展,离不开直向目标的曲线螺旋运动。正如中外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不出二辙一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子曰:上善若水,如影随形;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中外如此,古今亦是同:
当下数字化的网络时代,皆缘于0和1的万千变化;易经卦象亦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两者何其相似,实则本质同出:皆是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不论是从当代科学角度的思维,还是从易家经传的思想,皆殊途同归。
一、易经的全息思维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创始,意蕴深邃,直通天地,是全面反映宇宙天地的全息真相。
而汉文字则是从抽象的角度对天地万物本质进行全息的反映。测字以解天意,盖因如此。
可见,汉字与八卦同源,内涵机理相通。
“文”者,天地交叉汇集的图案、图象。八卦是天象的表象,天象即是天文,文字即是天象的抽象表象;
文字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即是以宇宙天地之象,对大众进行的教化,是将人化已的风气转化。
而风者皆缘于气,气是象最丰富的变化形式,而神亦是气的最高表现形式,气足方有神明;
抽天地之象以成文,以文教化成万民,文气俱足复万像,气聚神明凝心神。
可见,汉字者,文明之由来,天象也,心明眼亮之根基也。有明方有亮,黑暗去无方。闭目以养神明,以示天地日月。
易之源即万变之道,汉字音同意通。气象万千即是神气十足之化变;艺术来源于灵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艺即是易,知变求同,气之聚化乃成神明。
如此思想,皆源于易经全息的七项思维:
(一)阴阳正逆的整体思维:《文言》
《文言》专讲乾坤两卦,即阴阳构成八卦天象;是阴阳转换的整体思维。
(二)咬合判断的逻辑思维:《彖传》
彖,即是咬合,是前后逻辑分析的关系判断。
(三)卦象爻变的形象思维:《象传》
整卦之《大象》卦辞,每爻之《小象》爻辞,具体涵盖,包容分形。
(四)原始反终的道德思维:《系辞》
如黑洞理论的时空弯曲,越是求得根底功夫,越发有效达及目标。
(五)“先知先觉”的预判思维:《说卦》
不仅知过往,还当知未来;终在以假修真,预判可选。
(六)前后关系的因果思维:《序卦》
前因必有后果,成象必有内因,次幂之道,在次序因成。
(七)横向比较的对比思维:《杂卦》
有纵必有横,天干十象与十二地支,即是“十面八方”下的“八面玲珑”。
正如《山居秋瞑》所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如此的易经思想涵盖了:外在的整体形象,内在的逻辑道德,发展的预测因果,横向的交相比效。
二、现代的全面思维
现代思维所体现的,是科学思维下的分科治学,细分有余而整合不足。而国人传统思维的转变,也只是近百余年的时间。
“经典”毕竟是经典,经过历史的考验;“风暴”毕竟是风暴,终究是要过时。
只有找准切入点,实现跨界的融合,才是“经典思想”的出路和“思维风暴”的“归宿”。
(一)联想思维:是让学习越发有趣的链接思维。
联者,聯也。耳边的两条丝线,耳连于颊;周人用联,汉人用连;丱(guan)者,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關聯,即多项两者之间的链接。
正如汉字解读,每当想得一字的妙解,怎能不心头欢喜:
如拳法即全法,没有哪个男人不喜欢打拳,习拳的想法必须全面;学问是由问学来,只学不问不真知;太极即泰极,不把事情做到极致,就不会居高俯视的安闲和安泰;
生命全在升命,有阳气升腾的根本,才会有生命力的旺盛;失去根基的高处,未必是天堂,它也可是空中楼阁的飘浮;深渊也未必是地狱,她也有可能是深入浅出沉淀;
等等如是,举不胜举。
运用到分科治学上:
只有具备想象力,作文才不会干干巴巴,解题方法才会多种多样,对历史才不会毫无感觉;
很多学习上问题的实质就是想象力的问题。能不能把想成8的一半或部分,全看你的想象力。
如何提高想象力?
首先,要相信每个事物,都可以成为其它事物。每两个事物之间,都可最多不超过10个词语建立起关联。
其次,不仅要读万卷书,还得有行万里路的积累;让联想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形象思维:是由象入相的左右脑转换思维。
汉字之所以成为象形文字留存至今,全在于汉字完成了
形意音的转化,而没有轮为由象形变化成拼音。
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字,是全脑思维训练的最全面和最有效的工具:即有右脑思维的形,又同时完成左脑思维的音和意。
道家内丹武玄醉八仙拳法,以四正行气为根基,双手齐出,手足并用,形象展示了左右脑思维转换的“内动外势”。
如此贯穿天地宇宙万物的联系和想象,为我们的全息思维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形象与抽象,是全面之象;由象而相,是相时而动。没有外在的形象,就没有去象的抽象。
当下的人们,不重视汉字形象思维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识自身而好高骛远,只顾一味的抽象高级,而忽略了形象才是实践理论的前提根基。
只顾埋头学习,不顾抬头看路,就是只顾“小象”不顾“大象”的短视行为;是偏执的主观,自以为是的片面。
音乐是以形象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音乐欣赏时,听记旋律,记忆主题,默读乐意,反复欣赏,活跃思维。
这是典型的以联想训练形象的方法。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早年的音乐教育,让他有着与科学所要求的同样的思维过程。
形象记忆是抽象记忆能力的n倍。
(三)发散思维:是打破规矩方圆的升级思维。
发散,是在遵守相应规则与条件下的能量扩散。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发散训练是气力能量的训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内观根本。
这就好比红砖的用途,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可以是锤子,武器,划红线,尺子,等等,不计其数;
这是打破后的跨界思维,是角度转换的全息,是辐射、扩散和求异。
观察一个事物,以各种搭桥将思路扩展,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如此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和规律。
比如运用到数学上的抓堆游戏博弈,是“二堆”能胜,还是“三堆”能胜,只有论证二堆的:6(k-1)和三堆的:m+2m+(2m-1),才是获胜的根本。
发散即是多行业领域跨界的时空组合。具体训练的方法,就是要:充分想象,沉定松放,多角度思维。
松放者:如松树一般,才是挺拔;使气沉于丹田,才是放下。
(四)缜密思维:是细节决定整体成败的覆盖思维。
拿高分的不粗心,粗心的就是不会,至少是不真会,没会全。
如同一个人在表达:“其实我都会,就是粗心做错”。说这类话的本质:就是好面子,要架子,假装自己会,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笨拙;其实早已暴露无疑。
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面子和架子,是每一位立志终身修为之人的大障碍。
人不立志不成行,立大志者细节行。如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不起眼的事物也许会带来新的发现。
细节可爱也可怕。有经验的人可以从细节窥见太多内容,你所展示出来的细节,实际上已经在出卖你的一切。
“这些我都会,其实真不会”。一个不小心,一个粗心大意,这些都是自以为是,没有严格标准的行为。
这一点在当今竞争的社会:对于学生,成绩会下降,失去升学入名校的机会;对于企业,则会失去人心。荣华鸡之所以被肯德基打败,全在于前者没有执行严格统一的规范操作。
提升细节标准,炼就执行能量,一文一武,缺一不可。
(五)超前思维:比别人多想一点的长远思维。
当别人都在提出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提及的不仅仅是存在的问题,还有解决的方案。绝不能单纯的就事论事,让你做一你就做一;三思而后“能”行,“行”的关键是你得有“能”才能“行”。
比如应试作文:
不仅要站在题目本身的角度思考要求,还要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怎么才算是立意标准的作文;泛泛而言不会拉出分数的不同。
如一则对兔子学游泳的感想:多数人只是在说兔子学游泳是强人所难,讲一番大道理;而老师给出高分的,是把自己想成一头驴,如何练得比马还要快,得出行行出状元的结论。
这就是“非思不问,学必好问,非专不思”的道理;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养成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保持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学到饱满的智慧。
也只有如此,才能考虑得比别人完整一些,学到手的本事也才能够“先知先觉”,敢于笃定的应用。
(六)重点思维:解决当下要务的次第思维。
这就是《大学》所讲到的:知其先后则近道矣。集中于一点,才是钻头穿透厚木板的秘密。
换句话说:
就是要列出计划,按轻重缓急按排做事的顺序;这也就是“弹钢琴”的统筹安适法。老辈讲:到啥时作啥时的事。
具体来说,就是把想要做的事情分划成四类,次第进行: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是主要集中的精力。
如:考试、测验,任务等,因人而宜,不尽雷同。这个时候一定要完整、严谨、饱满。
第二类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必须按时完成,是日常的积累。
如:家庭作业的完成,早行无高峰克服晨起交通的堵塞,每日抻拨功夫的习练。
第三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是功夫的根基。
如提高阅读能力,是定时子午流注的习练,是习惯成自然的能量。
第四类是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就可以做,时间不允许就不做,如逛街,追剧,打游戏。
国学健身:接近文武健身人群,通透饱满健康生活
但当下的绝大多数的人,看上去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究其原因,离不开以下三种:
一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而忙碌。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甚至忙的要发疯。
二是没有学会应对与取舍的忙碌。不能最为有效的利用时间。
三是认为假装紧张忙碌就是成功。突出的观念,闲着就是失败。
只有真正会管理时间的人,才是善于学习的人。他们总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知道自已“想做啥”,现在“在做啥”,当下“做到哪”,未来“能做啥”,想做“怎么能”。
无论是大块的时间,还是碎片化的时间,这类人在一般情况下,绝不会把时间花费在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情上面。
(七)总结思维:运用记忆规律进行的特征思维。
一个善于学习的成绩优秀者,学习刻苦仅仅是个基础必备,有规律的勤奋才是刻苦的前提。这对学习的成果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按规律的勤奋学习,再好的志向和毅力也是南辕北辙。
理解不等同于会,把对课程的理解当成会,那是假会;只有对理解了的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和将人化已,做到拿来就有,下意识的应用,这才是真会。
可见,习惯是获取能量的前提。学习成果好坏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能不能够理解,而是能不能“刻意训练出来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应用,这样才能记得牢,用得上。
如何才能做好总结,不可忽视三个方面:
1、少则得多则惑。
每天按计划进行隔天、隔段检索,总结出思维导图。这是长期牢固记忆的规律;
不可经常进行集中突击的短期记忆应用,只顾眼前,不及长久往复;
集中式的短期记忆是在长期记忆下的高度概括,比如试前复习的统领与汇总;
短期记忆源于日常对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的攻克,是功夫的体现。
对需要大量记忆的可把要点概括成一、二个字,反复提示型记忆,如此才会越记越薄,逐步增强自信心。
“多”是“少”的前提,“去除麻烦”的最佳选择,就是“不嫌麻烦”。
2、“按图索骥”特征:
特征是总结归纳的第一大法。找特征的过程即是最好理解和复习的过程。
每一学科都有各自特定的规律,如英语、汉语都有字根,是掌握运用两种语言的根本;其中,英语由“无形”而成为“拼音文字”,是“无限扩展”的趋势;汉字由“有形”入音,而成为“意音文字”,是“有效组合”的应用。
这也就决定了汉文化的内敛和内观,西方文化的外显和外观。
如此特征的归纳,才是牢记各自所学功效的秘诀。
3、行气沉稳自信。
没有行气周天,气沉丹田的功夫极易出现急躁,进而破坏心理平衡,出现在脑抑制,无法顺利完成记忆。
再好的秘诀、方法,也得有能量提供,否则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这是“只有理论见识,而无行为能力”的表现。
习文不练武,毕竟无能量;习武不修文,终究艺不高;两者的任一或缺,都是结构性的缺失。只有文武同修,才能即有思维,又有阳能,别无他法。
有活动,才会有能力。充满活力,才是最大行为习惯的能力。
(八)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综合发散基础上的直接思维。
创新思维,区别于任何一种常规思维。小孩子的创新思维,表现在胡思乱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年人的这种思维,大部分在我们的教育中被埋没。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对企业而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对学生而言:要么开拓思维,要么死记硬背。
功夫在诗外,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极力想象,发散升级,启动直觉,独创灵活,求知流畅。
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人生各阶段,各行业选拔的标准。思维产生创意,创意改变世界;创新是创造的前提,是衡量人才价值和能否成为一流人才的标尺。
总之,教育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源。学历教育是当下国人避不开的现实。绝大多数人注定不会获取狼多肉少的教育资源,与其一味埋怨自己、孩子或是家人的头脑不灵光,还不如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头脑呆板。
一个连有哪些灵光方法,都不知道的人,基本上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让自己灵光起来。这就好比用进废退,逆水行舟,没有一劳永逸,只有勤练习养。这是一个现实的生存问题,更是人生的哲学问题。在无论古今中外,哲学思维的核心,全在“大道至简”。
《武玄醉八仙》的突出特点——内动外势
关于“思维”的话题,您怎么看呢?
如果您认同“跨界思维”“大道至简”的观点,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