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杭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6381.html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调味料,被称为“百味之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食盐是如何被发现的,有哪几种制作工艺?让我们现在去了解一下。

盐,小篆为鹽,就是大臣在器具中煮卤水的意思,盐就代表着财富,是朝廷重要的收入来源。

古人称盐为卤,卤水经加工结晶,然后才称之为盐。

制盐技术的起源

我国的制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据传是黄帝手下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发明的制盐之法,通过煎煮的形式把海水煮成卤水,煎制成盐,这也就是最早的盐了,颜色有青、白、黑、黄、紫五种颜色。

夙沙氏生活于潍坊寿光一带,古代潍坊寿光是我国重要的制盐地,具有非常高的战略地位。

盐对人类的智力发育,身体发育起重要作用,所以夙沙氏煮海制盐,开创了我国制盐行业之先河,因此夙沙氏也被称为“盐圣”。古代蒙学《千字文》里面也有典故:夙沙煮海。

其实所有的动物都需要盐分,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羝(音:低)羊舐土”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动物需要盐分,那为什么直到距今年左右才有人煮海制盐呢?

之前国人日常饮食的盐分从哪里来呢?

上面说到,夙沙氏是神农时期的人,也就是神农尝白草这个神农,我国是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谷物,五谷,也是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要饮食来源由兽类、禽类,变成了谷物。

动物会去舔舐一些天然的盐床来补充盐分,人类在以兽类、禽类为主要饮食来源,谷类水果为辅助饮食的时候不需要摄入盐分,因为动物体内的盐分已经足够补充人体所需。

盐按照来源的分类,可以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四种。

夙沙氏煮海制盐,制的就是海盐。

湖盐,也叫池盐。青海省内有两个湖,分别是察尔汗盐湖跟茶卡盐湖,这两个湖就盛产池盐,

这种池盐一般都在内陆,以青藏高原跟陕、甘、晋地区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最大的也是山西运城的盐湖,也叫河东盐湖、解池。

山西运城的盐湖地处黄河流域,现在也有史学观点认为炎黄血战就是因为这个盐湖,《中华五千年史》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黄帝跟炎帝跟蚩尤一战,本质上是“盐湖争夺战”,控制一下盐这一重要物资。后来的尧舜禹三帝也先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建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侧面印证了这一件事。

虽然我们无法考究这个是史实,但是炎帝黄帝跟蚩尤一战,跟夙沙氏煮海制盐在同一时期,即制盐时期跟国人从以肉类为主要饮食来源转向以谷类为主要饮食来源的时期。

制盐技术的解读

海盐

海卤煎盐

海盐有四种制法,直接煮海水成盐、先制卤后煎制成盐、先制卤后晒制成盐、直接晒制海水成盐。

神农时期就是直接煮制海水成盐,煮海制盐

唐宋以前,制海盐十分原始,刮取海边咸土,然后用草木灰吸取海水,作为制盐的原料。

制盐时用水冲洗原料,形成卤水,然后放在敞开的容器,下面烧火,蒸发水分,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这种制盐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工以及大量柴草,费事费力。

宋代以后,出现了晒盐制法,就是以上方法制卤之后,用以阳光晒干水分,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开始废除一部分锅灶,建盐田。

直接晒制海水为盐,就是所谓的晒法。

就是建多层盐池,自上而下,从最上册引入海水,一层一层晒,海水流入最后一层之时,卤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浓度,然后暴晒一日即可成盐,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池盐

池盐的成分跟海盐相同,一般分布于我国西北各地跟陕西省。

池盐呈颗粒状,也成为了“颗盐”,池盐的提取方法就是把盐池的水用来浇地,水干了,地面上的就是池盐,池盐也有晒制的方法,跟海盐类似。

《天工开物》记载,我国有两个食盐产地,一个在山西解池,就是山西运城,产出的食盐供山西,河南使用。

另一个是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偏远地区食用。

春天的时候引池水制盐,太晚了就别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的时候一夜就能成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

井盐

井盐算是出现的比较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文献记载最早由李冰发现,李冰在治水的时候开凿出了盐井。

井盐钻井的技术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人工挖掘、顿钻凿井、现在钻井三个时期。

人工挖掘起源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人工挖掘近年的历史,

这种钻的盐井口较大,容易崩塌,也没有任何安全措施,而且也钻不了太深,所以只能汲取浅层的盐卤。

顿凿钻井起于北宋中期庆历年间(~年),四川地区出现卓筒井,是一个小口深井,用“一字型”钻头,冲击的方式凿碎演岩石。

卓筒井仅碗口大小,不容易塌陷。古人还用去掉竹节的大楠竹,用油灰涂抹,插入井内,防止淡水侵入。

卓筒井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请道光十五年的时候,四川自贡钻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岩盐

岩盐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沉积的盐,一般都是某个湖或者某个海干涸之后的,也叫石盐、矿盐。一般产于云南、西藏等地。

《史记·西域法》中记载高昌(也就是吐鲁番)出产味道非常鲜美的赤盐以及白盐,就是岩盐的最早记载。

我国古代的制盐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其实直到唐朝后期,制盐技术才相对成熟,制出了细盐,跟我们现在吃的盐差不多,而煎煮的海盐制法,一直到清朝末期才被完全淘汰。

这种费时费力费人工的制盐方式一直延续了好久,西南有的井盐区为了制盐,将周围树木都砍伐殆尽,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因为没有燃料也导致制盐无法进行下去。

新技术推动的历史的进步,丰富的人们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