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21盐场奇观燊海井,李庄白

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66445.html

川藏滇十日行(11)

写在前面

不求资料翔实全面,不求论证无懈可击,但求真实记录旅途中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我行故我思。

.08.14

离开五粮液景区,爱好美食的旅友Y已经选定了中午的吃食——李庄白肉。按图索骥在宜宾市区街上找到一家专卖李庄白肉的小店。

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传统美食。

选用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加以多种酱料制成,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等特点。

老板娘负责片(切)肉,人小刀大,她能切好吗?白肉片(切)得大而薄。

00:39

上桌了,可以吃了。小老板娘片肉的功夫,老板也炒好了另一道硬菜——火爆肥肠。开吃,味道好极了!

从宜宾到自贡的路程只有70+公里,午餐后我们直奔自贡千年古盐井——燊海井。

燊海井

自贡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同时是迄今唯一一口还在生产的古盐井。

自贡燊海井坐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历时13年方始凿成。井深.42米,既产卤,又产气。

贡燊海井年就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年以燊海井为代表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自贡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燊海井为世界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

燊海井是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被誉为盐场奇观,凿成于年,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也是全国仅存的手工制盐作坊。

景区占地面积9亩,燊海井井位海拔.4米。前二天在芒康看到的是盐田,是金沙江边的浅井打上来的卤水。

这里是深钻汲制的盐井,靠牛车汲卤,并且制盐工艺也完全不同,芒康盐田主要是靠太阳暴晒,这里是燃气火煮。

走进景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天车,也就是木质井架,高18.4米,是由几百根圆杉木经辊工从下而上捆制而成,主要用来提捞汲卤。

天车有四个脚,顶上架设天辊,地上有地辊(辊起定滑轮作用)),四周拉12辊风篾稳固井架。

燊海井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井架旁边就是盆,即一种井口装置,安装于地表下,井眼上,大小视井的产气量而定。

盆上口直径一般是1.6~2米,下口直径2~2.5米,高约3米。上下口直径比为4:5。

盆顶部有一个和下部井眼相对的井口,其上部排列有输气管道。在采输天然气时,顶部的井口是敞开的,这样就形成了盆采气技术的重要特色:敞口、无阻,可一边采气,一边采卤。

同时,盆还能降低天然气压力,实现(天然)气(卤)水分离、防止火灾、配入适量空气,从而保证天然气充分燃烧等作用。

大车,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提捞卤水的设备。大车用硬木做成,直径4.5米,高2.5米,中间用轴固定车心,周围捆上4根底杠,支出于车道上起拴牛推车作用。

绕于大车周围四分之三处的扁带形竹篾为大车制动装置。

燊海井最早时是用人力推动大车提捞卤水的,一般需8~12人,后来使用牛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采用电动卷扬机作动力,用镔筒取代了楠木筒,用钢绳取代了竹篾绳。

牛栏里的牛是雕塑。

灶房,从盐井提捞上来的卤水被送入灶房。燊海井采用的是低压火花圆锅制盐,这是一种传统的古老制盐工艺。

从前这里有80+口锅,曾经日喷黑卤万余担,日产天然气立方米,日产盐14吨左右,是一眼卤、气同采的高产井。现在燊海井仍有8口大锅在制盐,我们进来时,看到了热气腾腾的大锅在煮盐。

制盐的主要原料为黄卤、黑卤、盐岩卤三种;燃料为燊海井自采的低压天然气;灶型采用圆锅灶,又称瓮笼灶;主要制盐工具有灶笠子、铁铲、烟子扁、磨盐扁等。

据介绍,制盐工艺共分为6大流程:提清化净、转摸杂质、下渣盐、铲盐、淋盐、晾盐。最后才是验盐、分装入库。

燊海井纯手工生产的火花盐营养丰富,颗粒粗大,晶莹剔透。用火花盐制作的食品能保持原汁原味,适合炒菜、泡菜、腌制肉类,尤其是泡菜味鲜香脆,不生霉花,独具特色。

烟巷,是从盆输送天然气到灶房的通道,全长30米。主要功能:一是安置火笕(楠竹掏空制成的天然气管道);二是分流天然气,以供应各盐灶燃烧的通道;三是工匠维护通道。

景区大型壁画《清代井盐生产图说》,由8部分组成,结合刚才看到的实物,对以燊海井为代表的清代井盐生产能有更为详细地了解。

初开井口,在平地用人工挖掘或凿子开凿地表松软土层,用绞车将泥土汲至井口,直到遇到坚硬岩层。

下石圈,在井口上方搭好木架,把若干开好圆孔的方石(石圈)吊入井内,码放整齐,形成一个从井底坚硬岩层到井口的规则套管,用碎石填充方石(石圈)与井壁的空隙。

锉大口,在井口上方安装凿井碓架,用人力蹬踩碓架上的碓板,带动钻头冲击(锉,凿)井底,并破碎岩石。

搧泥,将搧泥筒放入井下,利用人力按动绳索,搧泥筒在井中上下运动的同时汲满泥浆。如此反复,不断勾提井下泥沙,同时通过观察泥沙沉积形状来分析井下淡水渗透情况。

下木柱,将长约2米的圆木从中间剖开,取出同心圆的部分,再将两个空心半圆合上形成木柱,且其外径与井壁内径相同。木柱外裹粗麻布,再与其他木柱绞合,并作防水防渗漏处理。用井口上方的天车将木柱放入井内。

下木柱技术是世界钻井技术史上最早出现的用木制套管封隔浅层淡水和防止井壁坍塌的固井技术,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一)卓筒井使用的竹质隔水套管。据介绍,其原理与西方近代石油钻井中的多层结构套管固井方法一致。

锉小口,将系在椎架碓板前端的双马蹄锉下入木柱套管,用人力不停地踩踏碓板,带动双马蹄锉头上下运动,继续冲凿井下深部岩层,到一定深度后将搧泥筒下入井内将泥浆汲出至地面排空,直至将井内泥浆汲净。如此往复,直至钻出卤水或燃气。

锉小口是凿井过程中需时最长的一道工序,需几年、甚至十几年方能凿成。

牛车汲卤,卤水井打好后,利用牛推动采卤大车将卤水提升至地面(牛车推卤),再由人工挑到灶房。

火煮盐,将卤水倒入灶房的圆锅灶(瓮笼灶),利用同时采集上来的燃气煮干卤水,再将剩余部分晒干即得到盐。

在游客中心的展柜上,摆满了燊海井盐。“燊海”和“”作为商标异常醒目。

“燊海井”的名字极富象征寓意。燊:火在木上烧,有生意兴旺的意思,三个火象征着生意红红火火,同时寓意天然气的源源不断;海:寓意盐井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完,财源滚滚,而深之谜则取自于“燊之谜”。

燊海井是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盐业园区的一部分,但还有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我们趁热打铁也要去看一下。

-TheEnd-

参考文献:

1.燊海井景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