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见不到的锔锅匠齐鲁壹点

从前有一种行业,是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我们这个地方叫这个行业的匠人为“锔锅匠”,也称“顾炉子”。

“锔锅匠”一般挑着担子沿街串巷。担子的一头儿,是一个带高提把的筐子,盛着大一点的锤子、砸制锔子的砧子、匠人坐的杌子,还有锔器皿用的大小弓子等工具。另一头是一个有三层抽屉、二尺左右高的提盒式箱子,抽屉里装着小锤子、各种钻头、锔子料、石膏等小型工具及材料。木制长方形提把的上头中间,挂着一面小铜锣和悬锤,挑着走的时候,因为晃动,悬锤击打小铜锣叮当叮当响——这是锔锅匠的幌子(标志)。家里有需要锔的盆子、碗、缸、瓮之类的陶瓷器皿的户家,听到这种叮当叮当的响声,就会拿着器皿来找锔锅匠。

匠人遇到瓷器或陶器,无论细瓷、粗瓷都能把破了的器皿锯成能用的家什。

陶器活比较好干,根据物件的大小,把破了的器具用绳子(小物件用线)按原样捆好,选用适当的钢钻头,根据破裂程度,用匹配的弓子拉着钻头钻数对眼,钉上铁丝锔子,抹上石灰就完活。

最难干的是细瓷茶碗和大缸。细瓷茶碗质地细密坚硬、薄,得用小金刚钻,钻孔还不能钻透,必须把握火候。用的锔子是细铜丝砸制的,使锔子进入钻孔里恰到好处才行。

锯大缸也很难,因为缸大,有的一个人搬不动,特别是破到三块以上的大缸,复原的难度也比较大,先得根据破的程度弄好两块比较大的,再对上小的,弄得严丝合缝,最后用大钻头、大弓子钻孔。钻孔的难度也大,因为缸比较厚,材质也比较硬,钻一个孔用的时间比较长,吱吱的声音一个劲地响。有时遇到雇主家里没有劳动力,还得匠人自己把需要锔的缸片拿到街上;锔完以后再把大缸滚到雇主家里。

解放以后,特别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用自行车的多了,把工具捆在后衣架上。既减轻了劳动量,串的村也多,收入提高了。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富裕了以后,无论谁家的碗、盆、缸之类的物件打破以后,就扔掉再去买新的,再也没有人去锔这些东西了。因此,我们再也见不到“锔锅匠”了,也听不到叮当叮当响的悦耳声音了!锯盆子、锯碗、锯大缸的匠人,只能转业干别的行当了。

贺书棋:禹城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曾在商河一中、禹城二中、邢寨完小(六十年代初期)、张集中学、梁庄中学,禹城实验小学任教。自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德州晚报》《山东老年》《德州日报》《鲁北文学》《老年日报》《快乐老人报》《老年生活报》《禹城文萃》《禹城市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曾获得《德州晚报》《鲁北文学》小说征文优秀奖;《老年日报》征文三等奖。曾被《老年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禹城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德州市、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禹城老龄办主办的《晚霞》报副主编,禹城诗词学会理事。

壹点号史志花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