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发动老百姓搜箱底,为何引来无

一只老钻头、一本旧杂志、一枚小荷包、一张老照片……看起来平淡无奇,在安徽省六安市这个革命老区,这些却是经过层层筛选、榜上有名的宝贝。   这可不是一般的老物件,而是家家户户压箱底的传家宝,记录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传承故事。去年9月底,六安市委宣传部发起“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抖音作品创作征集活动,无数市民视频“献宝”。一个月前,12件宝贝从近百件参赛物品中脱颖而出,置于舞台上集中展示在大众面前,总决赛吸引了超过13万观众线上、线下共同“围观”,为传家宝们点赞。

“晒宝”晒出百年党史故事,晒出红色家风传承。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全党上下、全社会将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进一步感悟初心践行使命。专家认为,六安市以家庭为单元、用祖辈红色传家宝为媒介传扬党史,汲取力量,能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感同身受。

传家宝上台“说话”

“我的红色传家宝,告诉我人生的模样;我的红色传家宝,书写着初心的力量……”一曲原创歌曲《红色传家宝》的歌声中,决赛拉开帷幕。舞台上一方晒宝台格外引人注目——12件大小各异、材质不一的传家宝依次陈列,重量虽轻,分量极重。

持宝人一一登台讲述。第一个晒出来的是一张与毛主席的珍贵合影。持宝人28岁的陈欣格对着这张老照片娓娓道来:这是她的爷爷陈科久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之一。照片中,年轻的陈科久和战友们一起围绕在毛主席、周总理身边。

陈科久是个老革命,19岁参军,英勇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投身建设,如今已经92岁高龄。“从我记事起,这张照片就挂在客厅,后来被档案馆珍藏,这次活动我们把它‘晒’出来。通过这张照片听爷爷讲了许多革命年代的故事,好像触摸到了爷爷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党和人民赤诚的心。”陈欣格动情地说。

持宝人陈越带来的是一本《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这是他的爷爷年轻时去外地出差,偶然在旧书摊中发现,用身上的玉石换来的。历经百年沧桑,这本杂志依旧完好无损。多年来,它被爷爷精心保管,从不让人随意翻阅,“爷爷听到我说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很郑重地把我喊到房间里,把这本书(杂志)拿出来放在我的面前。”陈越说,爷爷语重心长地交代:入党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人要忠厚老实、做事要脚踏实地、尽心尽责,“这本书(杂志)传递一种精神,你要用心去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年因抗洪牺牲的基层干部何必山写给儿子十八岁成人礼的一封家书也让无数观众泪目,其中写道:要牢记家训“厚德载物、忠孝友善”,“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最终,《与毛主席的珍贵合影》和《功勋卓著的钻头》“夺冠”。这只珍藏了30多年的金刚石钻头是朱恒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传家宝。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队的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耕地质钻探四十五载,从一名普通技工到领跑我国地质勘探领域,被称作从深山旷野中走出的“泥腿”专家。如今这只钻头传到朱恒银的学生王强手中,“它时刻激励我们新一代的地质人,秉持工匠精神,不断创造‘中国深度’。”王强说。

党史教育“破圈”传播

作为主办者之一,六安市委宣传部文化文艺科科长孙炜哪怕在春节期间都闲不下来。虽然活动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依旧有不少市民致电,打算“晒宝”。

在孙炜看来,这个活动既破了纪录,又破了圈。“过去办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哪怕是晚会,在线人数区区三四万人,这次决赛没有大张旗鼓地预告,最终吸引了13.7万人线上观看。”他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原来以为对红色文化不“感冒”的“90后”“00后”倒成了“献宝”“鉴宝”的主力军,“决赛现场的一位持宝人就是一位小学生。”

作为活动的铁杆粉丝,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化学老师姚俊认为:“火得有道理。”一方面传家宝以小见大,老百姓都有话说,都有情系。另一方面,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先“抖”再“晒”,让历史回忆与现代呈现交融,降低了参与门槛,提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