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之初,涌现出了成百上千优秀的技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指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有过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比如出身钳工的倪志福,凭借一把钻头就闻名中外。
倪志福出生在上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的他是不幸的,民族危难,家境贫寒,只是勉强断断续续地上了几年小学,早早地就当起了童工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行各业急需要工人建设,倪志福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加机械制造训练,刻苦学习技术,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还被分配到了机械厂当钳工。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是倪志福却对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整天就在厂里生产工作,钻研技术。
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时期,工厂里接到了紧急支援前线的任务,需要修复前线中受损的装甲车。要知道,装甲车的零件硬度都是非常高的,以当时国内的技术根本就没有办法在上面打孔,就算是该用外国的钻头效率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倪志福没有一昧地埋头做无用功,而是产生了钻研改进的想法,积极向前辈们请教,查阅现有的资料,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改进,最终发明出了一种新式的钻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非常耐磨损。经过鉴定之后,这种钻头很快在全国得到了推广,还在国外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是,倪志福并没有意得志满,还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改进研发了7种不同类型的钻头。此后,倪志福就和他的钻头闻名全国,还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但是倪志福并没有将所有的功劳据为己有,认为新型钻头的发明是所有人智慧的结晶,不应该只要他的名字来命名,而应该改叫“群钻”。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倪志福得以顺利加入党组织,还被授予了劳模的称号,从基层工人逐渐成长为工程师,是工人里的杰出代表,后来还当选为中央委员。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多人都忙着打派仗,生产制造就停了下来,连卫星的制造都停滞不前。对此,周总理只好亲自指派工作,正好就把任务分配给了倪志福所在的厂区。当时都是军代表在进行管理,对技术了解并不深,他们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倪志福,让他有困难直接提。就这样,倪志福亲自挑选了一批成员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设计图一遍一遍地进行实验,最后还是按照土办法硬是把卫星成功造了出来,工期还大大提前了。也正是这一次制造,让周总理深深记住了倪志福这个人。
后来,倪志福多次被周总理安排处理外交事务,有意培养其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工作锻炼,倪志福没有辜负组织上对他的期待,工作上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多次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在北京、上海、天津多地主持工作,做出了不少功绩。退休之后的倪志福,继续投身于发明创造的事业当中,让国家和社会各界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推动了职工队伍水平的提高。
倪志福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工程师,这样的人生不仅仅代表着他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工人努力奋斗、自主创新的缩影,正是有了一个个像倪志福这样的工人,新中国才能够这么快地建设起来,历史也会永远记得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