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是机械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钻孔的重要工具麻花钻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说到群钻,大概只有业内人士比较了解了。
这种由麻花钻手工磨制而成的钻头产生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当时有限的生产条件下它大大提高了麻花钻的工作效率,轰动了当时的机械制造领域,如今这种绝活却已逐渐失传。
无坚不摧的倪志福钻诞生
在年群钻产生之前,麻花钻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钻孔工具。随着我国重工业的发展,这种钻头在钻孔精度、钻孔效率、钻头寿命等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了种种不足,一种新型钻头亟待产生。
群钻的制造者倪志福是北京永定机械厂(今北京北方车辆有限集团)的一名普通的钳工。年他所在的机械厂承担了修理抗美援朝中破损装甲车的任务。倪志福被分配加工CY-76自行火炮侧传动放油孔盖板上的放油孔。
这种材料是一种高猛防弹钢,硬度非常高。在钻孔的过程中倪志福发现普通的麻花钻完全不能对付这种钢材。打孔耗时非常长不用说还极其容易坏损,一天工作下来竟然烧坏了12支钻头。
他首先想到要在厂里正在推行的一种苏联钻头中寻找突破,但是几经实验,他发现这样的钻头也无法对付这种钢材。善于钻研的倪志福没有放弃,他不断地琢磨着那些破损地钻头,终于他在其中获得了灵感。
他发现所有钻头破损的都是钻心外缘转角处,并进而推知,所有磨损的部分都是钻头的薄弱处,如果能改进这些部位,不就能打磨出一把无坚不摧的金刚钻来了。在这种想法的鼓动下,倪志福将麻花钻打磨出三个尖、七个刃,并连夜实验这种钻头的工作效率,并出乎意料的大获成功。
其实,当时还是一个普通钳工的倪志福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在改造麻花钻的过程中,他只不过是完全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标准麻花钻切削部分进行了修磨,他在两条直线主切削刃上各磨出了一个圆弧刃,形成了三个钻尖,中心钻尖比原钻尖降低。
这种钻头打破了百年来刃口平直的惯例,在钻孔工具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一时之间,倪志福这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成为备受瞩目的对象。年10月这种钻头被命名为倪志福钻。
刀具界新星——群钻
倪志福钻诞生后,北京永定机械厂群钻小组迅速成立了一个由工人、干部和技术人组成的三结合小组,致力于开展群钻研究和推广。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群钻不断地优化,形成了56型、58型、58A型、64型、67型等不同钻型。
年倪志福本人提出将倪志福钻更名为群钻的建议,群字寓意倪志福钻的完善和推广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群钻是在众人共同努力下冉冉升起的一颗刀具界新星。
倪志福钻之所以在当时具有一种轰动效应,是因为在众人的研究改善下它在工作效率、钻孔精度、钻头寿命等等方面更加具有一种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北京工业学院的教师于启勋就曾细致地从刀具切削力、刀具寿命、刀具磨损、钻孔加工精度、钻孔表面质量、分屑排屑实验、金相分析和钻头几何角度等方面对这种钻头进行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用科学的数据验证了群钻的优越性。
倪志福钻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它较麻花钻切削更为省力,生产效率能够提高1-3倍。群钻的横刃经过修磨后缩短,且横刃处前角为正值,这大大降低了轴向力。
另外群钻和麻花钻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多了两个月牙形的分屑槽,这使分屑更细,排屑更流畅。这些特点使群钻较之麻花钻切削时更为省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群钻的钻头寿命也大大延长,达到普通钻头的3到4倍,甚至10倍20倍。由于它的轴向力和扭转力距比较低,头部的切削刃为月牙形,刀口的总长较长,比较容易散热,所以它的耐用度比普通钻头强很多。
最后,群钻的钻孔精度也非常好。使用群钻加工金属时,由于扭转力距降低,在金属表面造成的冷硬现象就比较少,因而所钻的孔不易变形。另外由于轴向力小,钻孔不易偏斜,它所钻的孔表面非常光滑。
为了推广倪志福钻,国庆十周年期间,人们让它亮相北京市先进刀具技术表演庙会的舞台。这次表演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众多的新兴技术。其中与倪志福钻共争光辉的是一种张赵李钻头。
在庙会上,倪志福钻和张赵李钻比赛用16毫米的钻头为一块厚度为毫米的钢块钻孔。在观众的期待中,倪志福钻果然不负众望地以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瞬间打穿了钢块,不仅钻孔速度快,人们发现它所钻的孔表面也非常光洁,钻头也没有任何磨损的现象。
倪志福钻头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而一旁的张赵李钻头却在钻孔的过程中卡断在钢块中,这也对比出倪志福钻的优越性。在这一次亮相中,倪志福钻在国内机械制造领域打响了名声,倪志福也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60年代,倪志福钻又被推广至国外机械制造领域。倪志福带着他创造的钻头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参加重要的研讨会、交流会,足迹遍布亚、非、拉等大洲。自此倪志福钻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年,在倪志福的建议下,倪志福钻正式更名为群钻。在一次次表演切磋中,群钻不断被改进和完善,最终逐渐定型。于启贤等人还为群钻著书立说,从理论的高度上对群钻的特点和优越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为群钻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逐渐失传的绝活
在当时有限的生产力条件下,打磨这种钻头看似零成本,其实需要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对打磨钻头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这种手工打磨的技术已经逐渐失传,被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所替代。
磨制群钻的过程非常繁琐,完全要靠经验去把握力度、角度、时机。如在打磨时刃口要与砂轮面水平摆平,以保证整个刃都可以被磨到。钻头轴线要与砂轮面呈60°角。如果没有把握好角度,将直接影响钻头的顶角大小和切削刃的形状。
同时在控制这一角度时,还要注意兼顾钻头的水平位置。在磨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手上的力度、刃口的温度等等因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刃口变色。另外还要非常注意手上的动作,钻头的刃口要上下摆动,但是钻头的柄部却不能有运动的幅度。
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个动作,所磨出来的钻头就会变得很钝。单拿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直至肌肉记住这种运动幅度。再如钻头刃口的对称性也需要非常精确,否则都会影响钻孔、排屑。这些都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师傅才能把握好。
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手工磨制钻头的绝活也显现出了它的缺点。要培养出这样一个人才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太长不说,群钻也不能大批量的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有许多大批量更精确地磨制群钻的机器产生,也不断有许多新的更高效的钻孔机器产生。
早在年到年间,林丞等教授就从理论上扫清了群钻数学模型问题,这就为生产能够批量磨制群钻的机器提供了可能。直到年,一位叫做肖大益的先生生产出了一台万能工具磨床,年他又制作出群钻钻尖刃磨机,这不仅弥补了手工磨制的缺陷,还提高了群钻磨制的精度。
21世纪初,海南高超钻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安善先生自行研制了群钻刃磨设备,形成了具有大批量刃磨群钻钻尖的能力。21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合金钻头产生,切削速度极高,能够切割的材料众多,无论是合金钢还是不锈钢、硬度非常高的调质钢,它都能够对付。
随着研究的深入,年钻孔效率更高的多轴大型数控钻铣加工机产生,这台机器的加工效率可再提高十倍。
现在除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会磨制群钻,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磨制群钻了。在先进科技的对比下,手磨群钻显得笨拙而缓慢。虽然如此,但是群钻所记录的那一段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岁月永不退色;群钻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者身上的那种工匠精神永不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