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述
因为热爱,他们踏遍阡陌纵横;因为责任,他们品味百态人生;因为理想,他们在条文与真相中追寻公正;因为坚守,他们收获着最朴素的信赖与认同。手中握着法槌,心中怀着天平,他们是用初心使命见证法徽闪耀的公正“纪述者”。
我们推出“纪述”专栏,为大家讲述他们的点滴心路,倾听他们庭里庭外的动人故事。
?
钻
?
文丨纪阿林
泰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1976年4月19日我到姜堰农具机械厂(泰县深井泵厂)学钳工,很快就涉及到打孔,就是钳工的一项常用技能——钻削。
“小老虎”(脱粒机)的制造和维修要打孔--钢架、筛子、外壳铁皮、轴承壳要打孔,制造木工带锯机要打孔,保养机床也要打孔,等等。可以说几乎每天都会有打孔的活儿。
打孔即钻削,是指用各种钻头进行钻孔、扩孔和锪孔的切削加工。我当时主要遇到的是钻孔。钻孔是用麻花钻、扁钻或中心孔钻等在金属材料上钻削通孔或盲孔。那时,我们厂基本上用的是麻花钻。
钻削过程中,麻花钻头有两条主切削刃和一条横刃,俗称“一尖(钻心尖)三刃”,参与切削工作。钻削的特点是钻头转速高、摩擦严重、散热困难、热量多、切削温度高、切削量大、排屑困难、易产生振动。它是在横刃严重受挤和排屑不利的半封闭状态下工作,所以加工的条件比车削或其他切削方法更为复杂和困难,加工精度较低,表面较粗糙。特别是打到深孔时钻头容易发生偏差,钻头发热的冷却和排屑比较困难。打到薄板还常常在钻穿的那一刻,把薄板带动跟转,有时把自己的手打伤。
如何解决这问题?师傅们说,打深孔时尤其是钻铸铁,要经常把钻头往上提提,以利排屑;打薄板时要把工件固定好。
效果是有,但不显著。打深孔,有时还是把钻头打断;打薄板,板面积如大于摇臂钻床的工作台就无法固定,即使好固定的,每个都有一个毛病--有毛剌。如果工件材料质地很硬,钻孔的难度就更大。
怎么办?我想:我们是个小厂,人家大厂就没有办法?军工厂造坦克难道一个孔都不打?那材料比我们常见的要硬多了。
有一天到邻居、泰县光华毛巾厂的保全工凌志友家玩,看到他家窗台上有一本《钳工》,就向他借来。那时不是现在,有关科学、文化、技术方面的书极少,在县一级的新华书店也不怎么看到。而且经济也困难、拿出几角钱出来买书是等于从嘴里抠出来的,因为一个二级工32元钱工资要养活全家老少五口人。
这本书上,在锉削后就介绍到钻削,除了介绍各种钻头、各式钻床、标准麻花钻的刃磨方法、划线钻孔的方法、钻孔切削液以及钻孔时注意事项外,特地介绍了李福祥钻头。
李福祥钻头,又称为倪志福钻头,后经倪志福本人倡议改名为“群钻”,寓群众参与改进和完善之意。是1953年倪志福和他的师傅李福祥创造的。我们正常使用的标准麻花钻的切削部分由两条主切削刃和一条横刃构成,最主要的缺点是横刃和钻心处的负前角大,切削条件不利。李福祥和倪志福把标准麻花钻的切削部分磨出两条对称的月牙槽,形成圆弧刃,并在横刃和钻心处经修磨形成两条内直刃。这样,加上横刃和原来的两条外直刃,就将标准麻花钻的“一尖三刃”磨成了“三尖七刃”。修磨后钻尖高度降低,横刃长度缩短,圆弧刃、内直刃和横刃处的前角均比标准麻花钻相应处大。因此,用李福祥、倪志福钻头钻削钢件时,轴向力和扭矩分别比标准麻花钻降低30-50%和10-30%,切削时产生的热量显著减少。我们常用标准麻花钻钻削钢件时形成较宽的螺旋形带状切屑,不利于排屑和冷却。而李福祥、倪志福钻头由于有月牙槽,有利于断屑、排屑和切削液进入切削区,进一步减小了切削力和降低切削热。由于以上原因,刀具寿命可比常用标准麻花钻提高2-3倍,或生产率提高2倍以上。李福祥、倪志福钻头的三个尖顶,可改善钻削时的定心性,提高钻孔精度。为了钻削铸铁、紫铜、黄铜、不锈钢、铝合金和钛合金等各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李福祥、倪志福钻头又有多种变型,但“月牙槽”和“窄横刃”仍是各种李福祥、倪志福钻头的基本特点。
第二天,我在加工木工带锯机平板时,开始尝试使用这种钻头。我用直径16毫米的标准麻花钻,在砂轮机上磨月牙槽。把磨好的钻头安上套筒装在摇臂钻床上,一试,效果十分好,只听得切削的“嗞嗞嗞”的声音,进给速度大大提高。同样是高速钢的麻花钻,改变了钻头切削部位的几何形态,工作效率就提高了几倍。
车间主任看到我的钻头,把我师傅找来:“小纪搞什么鬼?把钻头搞得鬼画符!”我向他们介绍说这是倪志福发明的一种钻头,很顶用的。主任亲自试了一下,说:“只晓得北京的大干部倪志福是工人出身,还不晓得他也是钳工。”
粉碎“四人帮”后,倪志福出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我师傅告诉锻工车间的师傅们:“人家倪志福同我们一样是钳工。”
学习钻孔对我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用李福祥、倪志福群钻的原理去自学数、理、化、史、地,用群钻的精神在工作、生活特别是破案、办案中攻坚克难!
原标题:《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