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绿色双驱发力优质高效建成我

网络媒体和大V看涪陵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区域分布在重庆涪陵、南川、武隆等地,是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自气田开发建设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工程、生态和谐工程、环保示范工程。近日,由涪陵区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的网络媒体和大V看涪陵·“科创+”“绿色+”主题活动第三站来到涪陵页岩气公司。

1

探秘清洁能源“绿色发展”贯穿开发全过程

来到涪陵页岩气基地,讲解员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石油用途、页岩气开采等相关知识,还现场展示了笔石、三牙轮钻头、国产桥塞、覆膜砂、油基钻屑制成的砖块等实物,满满的知识点,让大家直呼过瘾。

涪陵页岩气田白涛产出水处理站

之后大家又来到白涛产出水处理站参观。据介绍,该站为全国第一座页岩气产出水处理站,包括日处理能力达立方米的产出水处理站、15座收集泵站、50公里长的产出水收集管网,于年投产运行,主要负责处理平桥、焦石集气站产出水,采用“预处理+双膜+蒸发结晶”处理工艺,产出水中的氯化物等物质被蒸汽蒸发浓缩成工业盐,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和精制工业盐二级标准要求,可作为副产品外售,处理合格的产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白涛产出水处理站的顺利投运,不但解决了气田后期无气井压裂时产出水出路难题,大幅降低产出水的拉运风险和费用,而且实现了附加产物有效回收利用,避免产出水中的盐分对土壤造成盐碱化,确保清洁能源绿色开发。

涪陵页岩气田白涛产出水处理站

近年来,涪陵页岩气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气田开发的全过程。在水体保护方面,表层清水钻井率%,采出水重复利用率%;在防控大气污染方面,推广使用网电钻机,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5万吨,实施电驱压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5%以上,“页岩气地面流程测试系统”减少单井二氧化碳排放余吨;在耕地保护方面,采用标准化建设和“丛井式”设计,平均单井用地比常规节约30%,单个集气站可节约用地2.3亩;在固废治理方面,建立2个油基钻屑处理场站,处理后含油率在3%以下,确保%不落地、无害化处理;在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使用全国第一个页岩气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立78个环境监测点,连续8年保持无环境污染,无上报安全环保责任事故。

2

科技创新引领打造页岩气开发“生产标本”

当天,网络媒体和大V们还来到位于焦石镇的焦页1HF井,了解“井工厂”钻井技术和流程。“钻井是先竖再横,钻头先钻至多米处,再横着打井,利用高超的‘串糖葫芦式’钻井技术,让钻头像长了眼睛一样,拐弯抹角地在最主力气层穿行多米。”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大家都惊叹不已。

据介绍,焦页1HF井是中国石化部署在涪陵焦石坝区块的第一口探井,该井于年11月28日放喷测试,获日产20.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成为中国第一口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井,拉开了涪陵页岩气田和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序幕。

涪陵页岩气公司职工展示具有科技含量的钻头等实物

随着焦页1HF井生产时间的延长,该井先后经历了井口压力下降、产量逐渐减少、气井携液能力变差、井筒积液增多等状况。为了让这口“功勋井”源源不断地贡献清洁能源,科研人员钻研出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合理配产技术,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合理配产的空白,为国内页岩气商业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借鉴、积累了成功经验,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短短几年间,涪陵就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能源基地,跑出了举世瞩目的页岩气“涪陵速度”,焦页1HF井也被誉为页岩气开发“生产标本”。

涪陵页岩气田在产能建设初期,面临着无成熟理论、无技术、无装备、无经验的困境,但是在多年发展中,众多科研人员铆足干劲,通过自主技术攻关,创新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三大基础理论、六大核心技术、六大关键工具及材料,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优质高效建成了我国首个百亿立方米产能的大型页岩气田。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勘查开发示范基地,涪陵页岩气田于年底建成50亿立方米年产能,年底建成亿立方米年产能,目前已累计产气超亿立方米,成为全国第六大天然气田,每年为重庆本地提供18亿立方米的气量。下一步,该公司将围绕页岩气科创中心创建,深入推广网电钻井和电驱压裂等绿色开发工艺,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护好涪陵的绿水青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