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作阴刻线曾经是迷一样的存在,通过对良渚文化工艺痕迹的正确辨识(参见《古玉学步():馆藏玉器微痕距成像分析——良渚刻线工艺》),难免让人产生疑惑:如此细密的阴刻线究竟是怎样刻成的呢(参见《古玉学步():出神入化难思处不到震撼非良渚》)?
良渚制玉阴刻线竟然能够达到1毫米内刻画3到5条阴线(图1),不于啻肉眼微雕,简直不可思议。究竟是用什么样的特殊工具来完成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曾经有过诸多猜测,如鲨鱼牙齿说(良渚博物院有出土收藏)、燧石说、天然金刚石说等等,不一而足。
图1但是猜测毕竟是猜测,不能作为定论。
正因为如此,导致坊间有一些民藏根据自己收藏的所谓“跳刀痕”、“眉毛工”(图2),把良渚阴刻线的工具故意神秘化、不可知化,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少见的认假为真、鱼目混珠的所谓“良渚”玉器。
图2-1图2-2那么,良渚玉作阴刻线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工具呢?
后来在距良渚遗址不远的塘山遗址金村段和江苏句容丁沙地村北的两处作坊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燧石片。其中句容丁沙地遗址出土了良渚文化阴线雕刻工具件,质料为燧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较小,长宽都在3厘米以内(图3)。因此,可以断定:硬度同软玉类似或更高的燧石可能是良渚精细化雕刻的工具之一。
图3如此小的燧石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良渚时期的掏膛工具主要靠实心钻,这种实心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和宁波慈湖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遗址中曾有出土,为组合式实心钻(图4),良渚文化的实心钻也是类似的组合式,可以钻的很深(参见《古玉识趣(49):时代工具有特征同工同艺不同形》)。这种发明接插钻头组合工具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木工钻、一直沿用现在的接插式工具。怎能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图4如此自然朴素的刻线工具,一般只能刻划不规则的阴线(图5),至于1毫米内刻画3到5条阴线的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技法程度(图6)。至于肉眼如何刻微雕?那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界定古人的状态,现代人用眼过度、普遍视力退化,而古人肉眼作微雕、识微雕的技艺同样不可思议,但却是普遍存在的。
图5图6-1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