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凡十年我与地球深度对话

茫茫戈壁、沙漠深处、刀片山下,一口口超深井正加速向地球深部进军。近十年来,以张权为代表的塔里木科研人,不断磨砺工程技术“利剑”,立志地下迷宫探“宝藏”,超深层里建新功。

00:34

初秋,暖阳划破云层,倾洒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举目眺望,设计井深米的满深10井唱着加快钻进的“欢歌”,顺利钻进至米,较设计周期提前了14天。

提速提效的背后,离不开塔里木油田超深层工程技术的快速迭代,更离不开工程技术研究团队的多年攻坚。39岁的张权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现任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钻井所钻井工艺室主任的张权,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塔里木油田。

素有“聚宝盆”之称的塔里木盆地是全国最大的深地油气富集区,其超深层油气地质储量约占全球超深层油气地质储量的19%。但“宝藏”深埋在地下迷宫,勘探开发难度全球少有、国内独有。

偏偏就是这样的钻完井“世界禁区”,激起了年轻的张权征服深地极限的欲望,决心扎根于此。

米、米、米……一晃近九载,这组数据记录了张权与塔里木盆地对话的“深度”,也见证了塔里木油田攀登一座又一座“地下珠峰”的速度。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超深井每增加米,效益开发的难度就会增加一个指数级。钻井提速提效永无止境。持续进行超深层工程技术的迭代与更新,是张权主攻的科研“山头”。

分析、计算、推演、画图、模拟……张权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笃定,这高度重复的每一天都是能够产生质变的量变过程。

参加工作以来,张权的硬盘中存储了约4TB的工作文件,每年看过、做过的方案设计与技术报告材料摞起来足有2米高。

付出终有回报。“十三五”期间,张权和团队创新形成非平面齿PDC等新型高效钻头技术,牵头研发了国内第一款非平面齿产品“三棱齿”,抗冲击性较平面齿提高10倍以上,一举突破行业技术“天花板”。

研究成果从试验到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钻头在相对较薄的砾石层边缘区打井效果显著,轮到最厚的砾石层核心区时,效果却不及预期。应用效果的“失意”让张权非常沮丧,“仿佛被现实打了一棒,落差非常大!”

为了释放压力,那阵子张权经常在工作间隙去附近的空地上转圈,一圈、两圈、三圈……直到大脑什么都不想,然后静静地盯住远处发呆。

放空几天后,张权逐渐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搞科研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把地层看作我们探索地球深部的敌人,那我们把弱的敌人打败了,再把强的敌人干掉就好了。”

“之前是不是只聚焦钻头本身的优化,忘记做好地层评价的重要性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时,张权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张权与团队深化对地层的认识,建立了一套复杂难钻地层可钻性综合评价方法。

量变终于产生质变。

张权和团队不断突破钻头、地层评价等一个个技术难点,最终攻关形成的深地复杂难钻地层钻井一体化协同提速技术,让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超深井平均单井钻井周期从天降至天,助力发现博孜—大北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和富满10亿吨超深大油区,为建成万吨级大油气田提供了技术保障。这项成果荣获了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获奖证书被张权小心地珍藏在荣誉夹最前面。向记者展示证书时,两鬓已有些斑白的张权脸上除了兴奋更多的是幸福:“这是我们团队努力六七年的成果,特有成就感。”

今年年初,结婚10年的张权迎来自己的孩子,“他一年多天都在加班,分给家庭的时间少之又少。”张权的爱人王妍妍同在塔里木油田工作,对张权的“不着家”也曾有过怨言。

这10年间,塔里木油田累计成功钻探58口超米“地下珠峰”,找到的超深层油气储量占全国的3/4,超深层油气当量占油田总产量的比例逐年上涨,年更是占据半壁江山。看到持续上扬的产量曲线,张权觉得他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采访接近尾声时,张权接到一通“领导打来的,说要做好万米深井方案论证,打响向万米深地进军的重要一枪!”

迈向米、00米乃至更深处,是以张权为代表的几代塔里木科研人员矢志不渝建成世界一流大油气田的梦想。如今,梦想正渐渐照进现实。

茫茫戈壁、沙漠深处、刀片山下,一座座钻塔巍峨矗立,秋风吹起上产的热潮,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30口超深井正在共同发力,加速向米以深目的层冲刺,创造着一个个增储上产的“中国深度”。

记者|金文琦

图片视频提供|塔里木油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