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工就是玩工具。托互联网的福,每一个手工爱好者都可以很方便的网购工具。下单后稍等几天,就能拿到心仪已久的玩具了。
本质上来说,网购其实是物品在空间位置上的转移——从一个地方转到了另一个地方。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是废话吗,难道还有穿越过来的邮包啊?
说实话,还真有。
有人会将物品密封到罐子里埋入地下,若干年后再挖出来,于是就完成了一次穿越时间的快递,不,应该称之为“慢递”。这就是时间胶囊。
与游戏似的时间胶囊相比,大家更熟知的,则是另一种时空慢递——文物。没错,出土文物其实就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慢递邮件”,而考古工作者,就是给我们送货的“慢递小哥”。
今天分享的这件慢递邮包是一套木工工具,“慢递公司”告诉我们,邮寄时间是两千年前的汉末,邮寄人名叫“桓平”,送货地址是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三角圩。
天长市镇三角圩古墓群外观
年12月17日,在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的一次水利施工中,发现了一组古墓群,后来被命名为三角圩古墓群。这个“群”可不小,从年到年,考古人员共清理挖掘古墓27座,这些古墓被逐个编号,从M1到M27。
而我们的邮件,就出自M1。
这是主墓。坑长4.8米,宽3.5米,为夫妇合葬墓,随葬品余件,墓中出土,玉银、铜、木四种质地五枚印章,墓主桓平,为西汉广陵王中官谒者。也就是广陵国中掌管“山海池泽之税”和“宾赞受事”的令官,翻译过来就是税官和礼仪官。
通晓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代厚葬之风为历史之最,主墓里自然是宝物无数,但这些都与本文无关,我们只聊我们感兴趣的。
上图为M1墓棺椁和足箱的第一层图示,红圈部分就是足箱,意思是放在脚下的箱子。
可能有人会猜了,既然有第一层了,那必然会有第二层,甚至还有第三层。
没错,还真有三层,而“寄”给我们的工具套装,就放在足箱的第三层中。
这是一只漆笥。所谓“笥”,本意是用来存物的方形竹器,漆笥,自然就是方形的漆器盒子,就是这个,“慢递小哥”的编号为M1:。
而我们的邮件,28件套的木工工具,就存放在这里。需要注明的一点的是,这套工具都是铁制的,这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铁制工具套装。
第三次放出这张图,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张图上的工具,怎么数都是27件。
开始以为是把箱子本身也算了进去,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还有一只编号为的无齿线锯图中没有,主要可能是太碎了,连碰都不敢碰。
说几句闲话:一般文章的路子,就是把发掘过程写得跌宕起伏,最后工具箱打开,谜底大白于天下——一套工具,然后就完了。但我不行啊,我要讲木头背后的故事!我要是这样写,那粉丝们非骂死我不可。
所以,对本文来说,前面都是背景介绍,真正的内容,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先给所有工具分个类,合计有:锯4只、凿11只、钻3只、斧1只、锛2只、锉1、铲1、锥1、削1、几1、石黛板1。我们核算一下哈:4+11+3+1+2+6=27。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聊了。
一、铁锯:
最早的锯,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蚌壳锯。有网友推测,锯应该比刀问世的早,因为打造石器的时候,打成锯齿状很容易,要是变成光滑的刃,那可要麻烦多了。
我觉得这个推测很有道理。
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商周时期的青铜锯条出土过不少。所以,锯的发明,基本不关鲁班什么事。
但是,在那个年代,全世界的木匠都会纠结于一件事:锯条越厚越耐用,但却越薄越锋利。
就像上海厨子问你:侬想要吃口好啊,还是要卖相好?
色香味俱全不好吗?
这个矛盾怎么破?最早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木头夹住,名曰夹背锯。在这之后才发明了弓锯,最后才是框锯。
证据你看到了,汉代正好发展到夹背锯的阶段。
这套工具中,锯有四只,见下图:
1号和2号均为夹背锯。
1号锯木柄前端开槽,镶入薄锯片,所以这只夹背锯与现代夹背锯最大的不同是,锯夹是木头的。锯片残长13cm,宽3.1cm,厚0.05cm,锯齿为等腰三角形,尚不清楚是否分了锯路。
2号锯木柄残缺较多,不清楚是否与1号锯外观一致。锯条长16cm,宽1.6cm,厚0.05~0.1cm。锯齿为三角短斜齿,稍薄,断面呈三角型。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判断出,这两只锯是有分工的,一只截锯,一只顺锯!
3号锯看着眼熟不?没错,看外形就知道,类似于今天的鸠尾锯。所以,这只锯应该用来掏孔,可能还兼顾拉花。
这只锯的锯条呈尖刀形,背厚齿薄,呈弧型,锯齿基本没了。锯条长9cm,宽1.2cm,背厚0.08~0.25cm。
除了这三只锯以外,还有一只就是前面提过的那只差点碎成渣的无齿线锯(原文如此)。总体呈细长条形,两侧内收成浅槽,槽沿呈刃状无齿,碎成了6节,长12.6cm,宽0.2cm,槽深0.04cm,厚0.05cm。
二、铁凿
该套工具中,包含凿子11件,分长短两种规格。最长的凿子,铁质凿头长度能达到20cm以上。短的凿头,长度约为10~15cm左右。銎口多为方形,可以看到人字型的合缝线。
虽然这11件都被称为凿,但是并不代表汉代的木匠也这样叫。实际上,古代对于类似于凿子的工具有许多称呼,比如銶、斨、鏓、镌等。它们有的是凿,有的是铲,还有的是用来裂木的楔子。
所以,这11只凿子,也许并不都是凿子,以后有机会我们专门分析一下。
三、铁钻
这套工具中,铁钻共有四件。其中,三尖钻3只,五尖钻1只。厉害吧?汉代的工匠就知道木钻需要分三尖了。
这3只三尖钻都呈四棱柱状,截面为方形,尾端尖细,钻头宽扁,有三齿。中齿稍长,侧齿为反向弧刃。钻杆长在14cm左右,宽厚均为0.1~0.3cm。3只钻只在齿宽上有区别,分别为0.2、0.3、0.5cm。
第4只钻是五尖钻,就是这只:
这只钻大体呈三角形,尾端渐窄薄,断面方形;钻头宽扁,断面呈长方形,有五齿,中齿较长,侧齿反向弧刃。钻杆长18.5cm,宽0.4~2.4cm,厚0.1~0.8cm,齿宽2.4cm。
四、斧锛
箱内有铁斧1只,斧柄缺失;铁锛2只,其一木柄缺失。实际上,由图片来判断,标识为斧的工具,銎口也在尾端,按现在的识别标准,这还是锛。
根据同济大学李浈教授的著作《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中描述,最早的斧子与锛一样,都是直銎,早期使用时安装粗大的直柄,双手持握使用;后期同锛子一样,会安装木质的斧脑,但刃口与柄同向。
铁斧的銎口呈长方形,在銎沿上可以看到残留的浇口痕迹。斧身上有阴文隶书铭文“淮二”两字。
铁锛两只,一只有头有柄,木质呈淡黄色;另一只缺木柄,木质呈棕褐色,锛身上同样镌有阴文隶书铭文:“淮二”。
从两只铁锛残留的木质部分来看,其纹理都很清晰细腻,材质未知。
由上图可以看到,这里斧与锛的区别主要在刃口上。双面刃的是斧,单面刃的为锛。
这时的锛已经非常成熟了,刃角分内外,内刃平直,外刃有弧角,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标准。
解释一下淮二:这里的淮,应该指的是临淮郡。据史料记载,西汉盐铁官营时期,天下共设铁官四十九处,其中就有临淮郡铁官,下辖至少两处铸铁作坊,这里的“二”,指的是第二铸铁作坊。年,在江西修水县曾出土过铁插、铁铲各一件,上有铭文“淮一”二字,研究者认为,这应该是新莽淮平郡第一铸铁作坊的产品。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论坛上竟然有两位大神收藏有淮一和淮二的铁器,两千多年啊,太难得了。有图为证: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
上面聊过的有:4只锯、11只凿、4只钻、3只锛斧。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聊了28件工具中的22件,还有6件,分别是1锉、1铲、1石黛板、1椎、1削、1几。
我们放到一起聊。
五、其它
1、锉
外观呈刀形,柄、刃、背具全,考古专家推测很可能是用刀改制的。
锉柄扁平弧形,末端呈卷首,背部厚平,刃部有弧度,截面呈三角形,双面有交错细牙。总长21,柄长8.4,锉面长12.6,锉面宽1.2~1.7,锉背厚0.1~0.3。
2、铲
这是整套工具中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工具之一。实际上,当时人通常称呼这种大铲为“锪”或“鏓”。
这只铲尺寸很大,属于永远也不可能认错的那种。铲柄、铲头齐全,铲柄木质淡灰色,纹理清晰细腻,柄身断面呈椭圆形,中部有束腰,与现代长柄工具的柄非常相似。
如果没有上面的手绘图,我曾一度认为它是直銎的斧。但是,薄薄的铁胎,以及后面的人字形合缝线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只单面使用的铲。
这把铲,柄长23.5,宽3~3.5,厚2.2~2.6cm,铲头长16、刃宽10cm。这个尺寸大概与现在家庭用的炒菜铲子相似。
3、石黛板
所谓的黛板,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砚台。汉代的砚台多以石、陶(砖)为主,也有用玉的。高端的砚有笼型的盖,会雕以龙虎装饰,顶端有纽系。底端就是平面的研磨平台。有的黛板还配有研磨器。
而这套工具中的黛板为长方形片状,细砂石质,青灰色。正面平整光滑,有墨迹
黑色指纹和两处铁锈色斑点,背面平整。长16.5、宽5.9、厚0.2cm。
4、锥
锥头前端尖细,后端呈四棱形。装于一个粗大的,砣形带束腰八棱木柄上。该锥总长7.1cm,柄长6、宽5.7cm。
这只锥的形制与我们印象中的锥大相径庭,因为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制作锥画的。
锥画——用锥形工具代替画笔,在漆器表面刻画图案。在锥刻出的线条中填入彩色的大漆叫填漆,填入极细的金银箔,叫戗金。
至于为什么要在漆器上装饰锥画,这个我们放在最后讲。
5、削
在相关资料中,这件镰刀状的器物被称为“刨刀”。可能研究者认为,这个工具应该是用来修整刨光的。但是,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据东汉刘熙(或又作刘熹)撰写的《释名·释用器》记载:“……板广不得削,又有节,则以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来斧迹也。”这里的斤就是锛。所以意思是,板子太宽,用削不得劲,所以用小锛子仔细平就能把斧痕去掉。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宽木板的修平是用锛的,想精细点,那就用小锛子再来一遍。而窄板细平则是用削,也就是小刀。而锛后的木板,如无特殊要求,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同样是《释名·释用器》记载:“鐁。鐁弥也。斤有高下之迹,以此鐁弥其上而平之也。”就是说,如果嫌小锛子弄不平,那就用鐁再来一遍。
所谓的鐁,就是枪刨,我们曾多次聊过。这是一种枪状的平木工具,唐代以前,一直是民间木工用来平木的主要工具。但是,从公元年开始,鐁这种工具就从中原绝迹了,据说是因为太像兵器,不利于社会稳定(捂脸)。但在邻国日本,这东西却保留至今。
我们再来看这件所谓的“刨刀”。
它的刃面居中,刃部与柄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如果处理板材平面,那柄部一定会抵在板面上而无法用力。同时,镰刀状的刃口会产生很大的偏转力矩,如此短的手柄只能容纳一只手,所以无法纠正偏转力矩。
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一只剥树皮的拉刀。因为只有圆桶状的原材,才不会与手柄产生干扰。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现在会用镰刀剥树皮,但却没见谁用镰刀来刨木板。
所以,我称之为“削”,意思为削树皮的刀。
以上为个人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6、几
这应该是这套工具中最显眼的一件了,这件几案相当完整。它由面板和排足组成。面板呈长方形,较厚,中部纵向鼓起,背面中部稍薄,两端略厚,各置一横向排足;排足由三等距扁柱组成,扁柱足上端各一转轴,下端插入一斗拱形长座内,使三扁足连为一体,成双排。
排足可张合90°,折合后双排足恰好构成一“王”字形,设计极为奇巧。该物通高14.4、长31.4、宽16cm,面板厚1.4~2.2cm,足高12.2、宽15.6、厚2cm。
好了,有图有真相,高手们可以动手仿制了,难度应该不大。
六、最后总结
所有工具都介绍完了,你发现了什么没有?
没错,这里没有刨。
关于刨的历史,我曾经在很久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过,没看过的话,可以私信我要连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刨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中晚期,大约在那里开始出现,元代开始广泛应用,而普及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所以,明代家具的辉煌,与刨的普遍应用密不可分。
这是一件汉代的镶玉木枕,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表面,纵向的刮削痕迹十分明显。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木作都是以批麻刮漆为主,用厚漆来掩盖木器粗糙的表面,这就是漆器的由来。
那么,有没有特别光滑的木器呢?也有,汉字中的“砻、碫、礛、、砥、磏、砺”等,其实都是一样东西,那就是不同粗细的磨石——那时候的木头,需要用磨石来打磨,才能形成光滑的表面。
现存最早的漆器,来自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以红黑两色为主。至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了镶嵌工艺——没办法,素色的漆器实在太单调了,装不了X啊。
到战国两汉就变成了无物不漆,并且出现了漆绘、锥画、填漆、戗金、描金、金银釦、贴花、堆漆等工艺。唐代出现了平托、螺钿工艺。至宋代开始出现极简风格的素髹(涂漆)和极繁风格的雕漆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艺。
而这个时期,正好是木刨开始出现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猜测:
在宋代木刨出现以后(最早出现在应该是蜈蚣刨,然后是滚刨,最后是平刨),木材的表面处理更为精细,就不需要用厚漆遮盖,于是普通的木器,仅涂一层薄漆即可。
而漆器这种工艺却并没有被抛弃,但却从民间日用品转向奢侈品方向,由此产生了复杂的雕漆工艺,以迎合高端市场的需求。
好了,一不小心就又过了五千字,必须打住了。我是爱侃木头的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