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志愿应届生们都已经提交了吧?
孩子们是否在忐忑等待中期待即将要奔赴的未来呢?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回望自己学生时代走过的路,看着自己各种曲折的一路找寻的经历,不禁想——
假如当年一下子学到了自己最心仪的专业,那今天的我还能走到这里吗?
走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
是一种什么体验?
快二十年前的这个夏天,当我拿着琳琅满目的大学专业目录时,忽然意识到一件令人无比尴尬的情况: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名册上罗列的大部分理工科专业,我都不感兴趣。
这个工程、那个测绘、还有什么仪表机车之类的,完全不是我这个自幼在各种文化书籍中泡大的文艺少女的菜嘛!
你可能要问了,不喜欢这些你学什么理科呢?
唉,还不是少时年轻气盛么。
那年我市中学改革,把原本高二才进行的文理分班提前到了高一。
少了一年的亲身实践和深思熟虑,我们连高中课程什么难度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就得决定自己去学文还是学理。
我自己中考成绩还行,上了市重点高中,便飘飘然觉得自己文理兼可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能型选手”。
可我忽视了抛开相对擅长的语数外文史哲,我的理科单科成绩并没有出色的竞争力。
但那时候周边流传着一句话:“女孩子理工科不如男生好,将来学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还是学文科稳妥。”
从来都是家里乖乖女的我,居然在青春期各种荷尔蒙的夹击下,脖子一横,“本姑娘不信!文科对我来说没有挑战性,我偏要学你们不看好的理科。我偏要证明给你们看,女孩子一样能学好理科!”
再加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种不知始于哪个古旧年代的口号依然盛行于耳,于是自己英勇的做主报了理科班,成为我家祖传三代唯一一个学理科的(当然在这点上,至今我都很骄傲~)。
后来怎么样呢?
唉,谁没年轻过,谁没尝过“年轻”二字的苦。
高中被各种理科大神吊打,只能通过花更多的时间、更拼命做题努力跟上。
成绩虽然不算差,但刻意练习能改变一个人的兴趣偏好吗?
高三做了一次大学专业评估,结果让人傻眼。前十大适合专业里,第一名是堂堂的“中国语言文学”,剩下九个也几乎都是文科专业。
我苦笑,这专业测评来的是不是晚了点?
其实我心里一直是有一个“暗恋”的专业对象的——心理学。
我一直觉得自己心思敏感,能轻易体察他人的立场和动机,同理心极强,也有极大的意愿帮助他人,所以默默认为学心理学应该是适合我的。
可遗憾的是,当年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我。
在那个年代的三线城市,人们对心理学普遍缺乏了解。社会上没有现成的岗位,即使在中学工作的老师们也觉得心理学没什么用,说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根本就没人去。
我家的话语权威——我爸更是因为一些偏见莫名反对我学心理学,虽然他自己也不了解心理学是干嘛的。(很多年后他解释说,那时他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过有人做心理咨询,觉得在我们那个地方找不着工作。)
可是他不知道,他那为我着想的霸道一挡,却开启了我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探索旅程。
虽内心极不情愿,但作为一个无论从人格还是经济上都没有独立的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命运方向的决定上,我最后还是不得不听从了家里的意见。
很多年后我跟德国朋友聊起这段经历,他们瞬间长大嘴巴睁大眼睛的诧异表情让我记忆犹新。
“为什么你想学什么要由你父母决定?他们凭什么可以干涉你的人生方向?”
是啊,谁说只有德国人不理解呢?
后来,再看着高考结束后手里那份8-90%都被我划去不考虑的理工科专业的清单,最终只有生物类剩了下来。
那时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让人们对“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深信不疑。
(克隆羊多莉)
虽然也不十分清楚生物学出来能干什么,但还好我是喜欢生物领域知识的,而且前景貌似很酷。
于是,带着“为人类破解生命密码”的崇高使命,追寻着在不远处的二十一世纪向我们招着手的“多莉”羊,我就退而求其次的踏入了这多少年后被人们笑称“四大天坑”的生物领域。
在不擅长的领域刻意练习,
能成功吗?
本来能被录取到相对感兴趣的专业也值得高兴,可上了大学发现生物专业里面有将近一半的课时要学化学时,本“化学渣”差点哭晕在厕所。
也是奇怪,虽然化学一直被人叫做“理科中的文科”,论理我这个擅长文科的人应该能把化学变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可我一直对化学提不起任何兴趣。
也许是眼见着化学老师在课堂实验中失误差点点着了教案,也许是在实验课时我差点被后面那一桌炸飞的玻璃瓶划伤……
总之,“化学”这俩字在我眼中无异于“危险”二字。以至于每次进入化学实验室看到满屋子的无色玻璃器皿我就忍不住瑟瑟发抖。
再加上当时的化学老师课堂上聊天多于授课,让我这个急性子外加注意力轻微缺失的孩儿抓不住重点。
总之,化学成为了我唯恐避之不及的学科。
没想到,到了大学,学习生命科学的代价,就是得让各种有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轮番再虐我一遍。
不过,我并不是在所有化学知识上都没有“慧根”。我的主修专业课《生物化学》其实学的很出色,能几乎拿满分的那种。
通过对比我才发现,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个知识是能帮我了解“人”本身的,比如通过生物化学了解人体内的代谢、遗传物质的合成与表达,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有动力去琢磨透它。而自然界的有机无机物等这些跟我没太大关系的,就提不起兴趣来。
那时我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深造,我的兴趣点应放在研究“人”本身上,而不是外界的大自然。
而相对于人在躯体上的生理机制,我更着迷于人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依然心心念想着心理学,而且愿意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的原因。
然而就在要决定要不要跨专业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当口,我有幸了解到也可以从生物的角度去研究各种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脑。
考虑到我的生物背景对研究脑科学很有帮助,这是我的优势,而且我也挺喜欢生物学知识,那为什么要丢掉呢?
于是我决定硕士研究生开始对脑的研究。
在高分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我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研究脑。
虽然在生物领域我很喜欢分子层面(比如基因、蛋白质等)的理论知识,但研究生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事件泡在实验室做实验。而瓶瓶罐罐的生物化学实验室跟我呆着不舒服的其他化学实验室一样。
(PhotobyIbrahimBoranaonUnsplash)
我认真考虑了一下,觉得自己本科这几年已经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样的实验室环境,然而并没有让我培养出对它任何的喜爱的感情。
所以,我很清楚,没必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在我确定不喜欢的环境里了。
后来我选择去尝试一下新的方向,用电生理的方式研究小鼠的行为(学习记忆能力)并且同时在线观察小鼠脑内神经细胞放电的情况。
在当时,这是一项非常前沿的技术,我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到了它。
可以说,在上海读研的三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级研究的大门。因为专业的前沿性,实验室的平台也非常先进,我们经常能跟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世界一流的教授和研究组进行交流。那确实是让人兴奋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三年。
虽然上研究生的三年里我依然坚持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也用业余时间在当地著名的心理咨询室实习,但随着对神经科学的深入了解,越来越觉得这个以日新月异般速度发展的国际前沿科学领域,比曾经感兴趣的心理咨询领域,更能让我感到充满激情。
再加上这几年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很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牛科学家对待学生亲切儒雅的态度,让我对出国攻读博士产生了兴趣。
毕业前幸运的赶上了国家公派留学的难得机会,就暂时放下了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想法,转而决定出国深造。
(摄/竞一)
可是出国,还要继续我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吗?
我再次面临选择。
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不难
虽然硕士阶段掌握的技术方法足以让我在相同领域的国外实验室拿到一份不错的博士合同,但我挑来挑去始终没有递出正式申请。
内心似乎有种犹豫,一直拽着我无法前进。
回望硕士三年,沉醉于神经科学激动人心的发展是事实,但我必须也要承认,当时我所从事的研究技术手段并不是很适合我。
当时我们研究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很多实验材料,明明工作在一个生物实验室,却天天要用锤子、锯子、钻头搞各种工程类实验材料。
(PhotobyOxanaMelisaonUnsplash)
这让从小就连手工艺品都没做过几样的我颇感不适。尽管学着做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我发现,只要我做够实验所需的材料了,就绝不会再去碰那些钉钉钢钢的工具了。
相反,我实验室里的很多其他同学都似乎非常享受操持着各种工具变着花样的制作他们所需的实验器材,他们因而也更愿意花时间在实验上,还能做出更好的实验结果。
我那时猛然意识到一点,如果我继续把时间花在自己并不真心喜爱的事物上,哪怕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在未来跟对这份工作既擅长又有激情的人去竞争。
因为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些人会不断精进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和能力。而当他们越精进,自己得到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赏越多,不断的正向循环会使他们更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成功。
看着他们充满干劲的样子,我才又一次明白,喜好真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气质。很难说这种气质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很可能都有关系。
就像我现在常常感叹为什么我儿子能天天围着他那一百辆小汽车玩的不亦乐乎,以及玩儿起工程工具箱能沉迷不已,而我从小到大对汽车和工具却从来都没感兴趣过。
我觉得不能单纯把原因归结于我是一个女性,天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我更觉得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最好的伙伴就是书。
而且跟现在普遍重视下一代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情况不同,我的父母那会儿几乎没有给我这个女儿提供过任何跟自然科学有关的玩具或书籍。
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我后来中学期间在需要动手操作实验时会有种种不适——大概因为接触的太晚了。
既然自己已经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了,我的大脑已经被环境雕塑成这个样子了,总让真实的自己拧巴着要去做所谓的突破真的有用吗?
就好像作为一个右利手人,就算每天勤奋的练习用左手写字,能比得上天生的左撇子吗?
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就在我以为出国留学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刻,突然看到一个德国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婴幼儿和儿童方向的研究职位。看到该职位布告的那一刻,我的脑子马上就清晰了自己要去的方向。
我一下子想起,当自己还在学习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在整个培训期间最喜欢的一门课,我们每个人从小婴儿阶段一步步走过来,每个阶段都可以说是飞跃性的发展,他们的脑经历了怎样的发育才能支持着这么多令人惊叹的进步?
我也想起,在心理咨询室实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