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莱昂纳多主演了一部电影,叫做《血钻》。
写的九十年代非洲塞拉利昂,连连战火的背景下,主角阿彻(莱昂纳多)靠倒卖战区钻石为生。他在监狱中得知渔夫所罗门手里有极品粉钻,意识到这是自己离开非洲的机会……
电影只是呈现了在这片非洲大地上,军阀为争夺钻石的开采和控制权而开启的惨绝人寰的内战。现实的世界里,塞拉利昂和安哥拉之间的战争就是如此。
塞拉利昂因为盛产钻石,也因为钻石背后的暴利,内战不断。叛军首领桑科联合利比亚势力压迫人民,掠夺钻石,然后出售钻石的资金继续用来武装军队。
桑科甚至组织了娃娃军,他们只有七八岁,却被培养出狼性,对外可以冷漠地肢解敌人,对内杀害自己的亲人。有一部书《长路漫漫》,记下了这些令人侧目的战争故事。
那么钻石为何如此,以至于引发了人的贪婪和恶行?
其实钻石的唯一元素就是碳,也称金刚石,和石墨以及铅笔芯的材料没有不同。不过由于结构不同,它的硬度是最大的。因此也用于地质和机械钻头。在商业社会,钻石的营销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钻石如此贵,有人说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因为钻石的产量少。可是很遗憾,钻石的产量只是人为控制的,而钻石的天然储量比你想象的更多。
有人说,那就是钻石的价值本身就高。我们前面提到了,它的硬度确实很高,可以切割金属,永久保存。可是,这也是你的想象。
既然它是碳,那么就不是不灭的。钻石在空气中的燃点是-℃度,也就是说一场火灾的瞬时温度就可以让坚硬的钻石瞬间变成二氧化碳跑掉(连灰都没有)。
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对钻石情有独钟呢?这里我们说一个故事。
钻石在被发现以后的很长时间确实是稀缺的,只出现在皇家和贵族的饰品里。直到19世纪后期,南非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钻石矿。一旦这些钻石进入市场,钻石的价格将瀑布式下降。这个时候一个叫做罗兹的英国商人创造了大名鼎鼎的戴比尔斯公司。
这个公司一口气买下整个钻石矿,之后小心翼翼地控制产出,几乎垄断整个供货市场,一度达到90%。
你或许会想,如果有人买了钻石要出售,也会影响钻石的价格体系,这是戴比尔斯没法控制的吧?
可是“伟大”的戴比尔斯创造了一个组合钻石=美好+永恒=爱情。年以后开始有了所谓的“钻石文化”,钻石象征爱情。
年,他们还打出了广告“Adiamondis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个广告也堪称营销界的楷模:不仅给男人们提供了表达爱意的方式,为女人们提供了证明爱情的实质,也限制了钻石的二手交易。因为很少人会去卖掉自身的爱情,哪怕它不在了。也少有人去买别人的钻石,因为那是别人的爱情。
钻石毕竟是自然界的产物,那么真的只有南非才有?真的只有戴比尔斯能控制吗?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发现了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可以提供大量碎钻供应。戴比尔斯立即和苏联订立了价格同盟,而且营销方式发生改变,开始强调做工、切面,炮制大量行业标准。
此后,大的好的钻石卖给富人,碎的卖给穷人,反正人人都需要爱情,人人需要钻石。
如果你读到这篇文章,去给女朋友说,“买钻石的人好傻呀”。一定会被鄙视:“你就是太抠了!”“难道我不值得你犯傻?”
钻石文化的营销已经根深蒂固了,文化和习俗都认可。有些人不知道,只知道价格贵的就是好的。有的人即便知道这只是营销,也会妥协,因为世俗就是如此。
所以你哪怕读到这里,也只当自己一乐就好,该攒钱买钻石的还得努力攒钱。钻石的开采沾满了血腥,可是你是看不见的;你能看见的只是被切割、打磨之后的钻石发出的象征爱情的光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足以,世界本来就是如此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