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上端孔超差的难题江南工业集团科研

2月底,江南工业集团四分厂收到一批J系列某科研产品尾翼架的紧急生产任务。分厂将此部件交给了经验丰富的一车间一班数控铣工屈烜进行加工,并要求在7天以内完成试制工作。

屈烜平时喜欢钻研加工难度较大的产品。分厂有异形件、薄壁件、曲面件等科研产品部件,很多都交给他完成。他认为试制攻关是一件很有趣且很有挑战的“技术活”。体形微胖的他,干起活来却非常麻利,最擅长自制刀具,对加工异形面和偏心孔颇有心得。

接下任务的屈烜立即开工。他操控数控铣床,对产品上、中、下三个独立梯台进行偏心孔加工。该道工序属于超长细孔加工。加工的过程中,钻头出现了晃动的情况。加工完后,他对上端孔进行测量,工艺要求6.1毫米的口径,产品却达到了7毫米。

他思考着:“是不是转速太快了?细长的钻头可能强度不够才出现晃动,从而扩大了上端孔的尺寸。”于是,他将转速从调整到,再进行转孔。通过此方法,上端孔尺寸超差缩小到0.5毫米。

接下来,不能再通过降低转速进行攻关了,这样钻头会出现空转、打滑等无力情况。据屈烜分析,就算钻头晃动,如果上端、中端孔洞触碰的只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圆孔的直径也不会变大。于是,他更换了全新的钻头刀具,将原来毫米长的刀刃、30毫米长的刀柄更换为30毫米长的刀刃、毫米长的刀柄。运用该刀具钻孔,随着刀柄距离的增长,刀具的硬度也得到增加,加工时晃动变小了,上端孔超差降至0.1毫米。

就当攻关陷入僵局的时候,屈烜看到了刀库里的铰刀。他想到铰刀比钻头的硬度更强,晃动得更小,适用于精加工,不适合直接进行钻孔作业。他与分厂工艺员商讨后决定,采用两次进刀法进行钻孔。随后,他先用5.9毫米的钻头进行粗加工,再用6.1毫米的铰刀进行精加工。钻头完成粗加工后,孔洞基本形成,铰刀可以降低转速至进行精加工作业,避免了加工无力的情况。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上端孔洞的尺寸终于回到了6.1毫米了。”屈烜看着测量产品的游标卡尺,高兴地说道。(通讯员徐祥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