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凿或是先凿后钻方式加工:在玉器表面需要加工孔的部位,先以硬物敲击,使其变薄之后,再以桯钻钻透。
石钺孔加工,先凿后钻示意图。
石犁
良渚文化石犁,先凿后钻的打孔方式。
这种加工方式,主要出现在文化期以前,往往在比较容易操作的材料上加工,否则很容易因为敲击而损坏。现实收藏中比较鲜见。
小结:
这种方式的鉴定,只要从包浆以及此部位发生的入土特征同工艺之间的先后、相互关系入手即可。
c.先磨后钻:在需要打孔的部位,先采用磨制的方式使其变薄,再以钻头钻过。
图1
图2
先磨后钻的示意图
小结:
先磨后钻,从包浆、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之间关系入手鉴定。
d.管钻加工:顾名思义,是以管状工具加工孔洞。比如玉璧“好”的部分,玉钺上的穿孔,玉琮的大孔等。
齐家文化玉璧,孔壁的放大图,这是管钻留下的痕迹特点。
图1
图2
仰韶文化玉钺的打孔方式,可以明显地看出是管钻所为。
齐家文化,管钻加工玉琮的大孔留下的玉芯。
管钻未完成的出土品
小结:
管钻加工痕迹的鉴定,除了看包浆之外,只要掌握了管钻使用时的特点,就能很容易地找出痕迹的规律。不管是手握的还是安装在砣机上,原理都是一样的。
由于往复运动用力的不均,管钻的垂直性不会很稳固,所加工出来的孔洞会有以下规律:
(1)孔洞皆非正圆;
(2)孔洞的上口和底口不在一个同心圆上;
(3)孔壁的倾斜度不同;
(4)旋痕宽窄、深浅、疏密不一,不闭合。
其次,就是理清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的关系了。
但是,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针对真品旋纹的特点,现在造假也日新月异,就是将钢丝球的钢丝绕在降速的电机钻头上,在孔内进行二次加工,将孔内规则的旋纹破坏掉。然后再放进串桶磨掉其他加工痕迹,使其光亮。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仿制文化期的玉珠、玉管之类。
将钢丝绕在钻头上,对孔洞二次加工,使旋纹变得不规则。
小型抛光设备,里面以石子、沙子、水为介质,将需要打磨的小件玉器放进去上下翻滚,起到抛光的作用。
下期继续讲解古玉孔洞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