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
我国“钻头之父”
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大竹籍院士沈忠厚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因病医治无效,于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他钻出中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
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沈忠厚,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大竹,年至年就读于重庆大学,曾在美国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访学交流,先后在重庆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石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水力设计新方法和新理论,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水力设计理论问题。
他,发明了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自振空化射流钻头,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
他还率先研究高效旋转射流,钻出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上世纪70年代末,沈忠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提高钻井效率的科研攻关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成都飞机厂参观时,第一次看到水射流切割机,突然灵感如泉涌——高压水射流技术可以用来提高钻井效率。
从此,他选定了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也因此成就了他“射流钻头之父”的不凡功勋。
当时,我国对喷射钻井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美国早已开始了喷射钻井的研究,并研制出喷射钻头。年,沈忠厚赴美学习研究。
彼时,沈忠厚感慨万千:我们国内传统的科研有相当一部分课题是跟在人家后面跑,这样做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做老二,永远不能当老大,要想实现中国科研领先的梦想,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必须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在美国的3个月,沈忠厚坚定了冲上喷射钻井顶峰的信念。
回国后,在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水射流在各种阶段衰减变化的规律失败后,沈忠厚经过冥思苦想,决定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理论计算模型,再用可知的理论检验实验成果。
年3月,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SPEDrillingEngineering上发表。当这个难倒了世人的谜被他揭开时,各国专家震惊了,他们承认,是中国人解决了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人可以变老,但不能服老,心要永远年轻”
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的同时,沈忠厚又另辟蹊径,开拓了另外的领域。
他先后于年和年开始研究自振空化射流钻头和水力—机械联合破岩钻头,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
年8月,利用第四代钻头——旋转射流破岩技术,沈忠厚与弟子们在辽河油田钻出了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采油量比以往增加了7倍。
年,75岁的沈忠厚又开始向新的研究领域进军。
在快九十岁高龄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可以变老,但人不能服老,人的心要永远年轻,工作着是快乐的,只有这样,我们每天活得才有意义,搞起科研也才有力量。这就是我人生的信条。”
“发一分光,要有十分热”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应该有十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光,必须要有十分热。这是厚积薄发的道理。”
沈忠厚常说,为学先学做人,做人先立信念。
他对访问他的学生说:“一个先进的青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浓厚情感,要有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只是要求社会给你什么,却从来不想自己为国家、为集体做了什么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
沈忠厚教书育人,敬业乐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石油工程优秀人才。
他一直教导学生“要上山不要下海”:“上山”就是要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下海”就是利用科研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常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够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做人为学都要老老实实”
沈忠厚一生都在践行“忠厚”二字。父母给他取名“忠厚”,就是希望他能忠实立身,厚道做人。
他说:“教学要做好,科研要做好,但人首先要做好,立身先立人,何况我的名字就叫‘忠厚’,我要对得起‘忠厚’这两个字。”
忠厚,体现在念兹在兹的报国热忱中。“中国太贫穷了,没有采矿不行;找到丰富的矿藏,中国才有可能走向富裕。”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沈忠厚才走上采矿救国的道路。
他的一生,都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和推动中国石油开发事业而孜孜奋斗。他也鼓励青年学生们涵养家国情怀,“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你才能了解这个国家,才会对这片土地充满使命感。”
网友评论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沈忠厚院士,一路走好!
来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
原标题:《痛惜!大竹籍巨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