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实干研钻机打孔荷枪实弹打潮河

26:16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三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张祥、金权,听他们讲述建设水库的故事。

张祥:建水库免水害保家乡安全

这位老人叫张祥,年,年仅15岁的他,徒步从河北省三河县走一天半到密云水库参加建设。从一开始推砂石的体力活儿到后来钻机打孔的技术活儿,张祥用心学,悉心做,在零下18度的工作环境下,坚持昼夜施工,多次率先完成任务,受到表扬。今天的《足迹》栏目我们一起听听张祥讲述建设水库的故事。

张祥

我是河北省三河县人,现在叫三河市,那时候叫三河县。那时候我的家乡,十年九涝,要受到潮白河的洪水淹没。我们村一到这个时候,庄前头一片,就是汪洋大海,全是水。十年也就有一年没有水灾,剩下都是受灾比较严重,年年农民都是吃不饱,没有粮食。那时候国家要修建这密云水库,当时我正好在家,生产队长说你去吧。那时候我刚虚岁十六岁,周岁刚十五。我妈就找那个队长说,这还是个孩子,对我出来也不放心。我当时就没考虑什么岁数小,反正让去就去呗,结果就参加修建密云水库了。

跟着大人们走来的,我们家离密云水库将近两百里地,走过来是一天半。我是年7月份来的,来的比较早,那时候都还没开工呢,修了两个月铁路。修通了以后,上哪儿呢?就是密云水库里面很多移民,给移民搬家去。那时候是九月份,正是大秋,当地的老乡就全顾着搬家了,我们给锄花生、红薯,摘栗子、枣,一开始就干了一个多月,还给种小麦,将近十一、十二月份才回到白河坝区。

当时坝基已经清理好了,来了以后就推小车,推砂石料上大坝。干了将近半年,又去大坝前面,用小推车装火车。

年,给各个县区要求,要一些比较年轻一点的,去基础处理指挥部。当时我就分配到那里,分配给我们的师傅是中国给水排水设计院的几位师傅,还有两台钻机,我们就跟着师傅一块施工,跟他们学习这个操作钻机。师傅给讲机械性能,怎么使,怎么换,在施工当中应该注意安全。我们上钻机是两台钻机,一台是20型的一台是22型的,在那施工。我们就跟着跟着师傅,学习怎么操作。这有几个闸把,有几个操作把,这个操作把管什么用,那个操作把起到什么作用,那时候别看没有工作服,但是安全帽都有,每人一上班必须戴着安全帽。那时候安全帽是拿柳条编的,每人上班必须要戴着安全帽,到时候上去跟着师傅学习操作。

我们一共在密云水库施工了四个月,一个组搞一段。我们分了两段,一个一期孔,一个二期孔。拿这两台钻机先打这一期孔。这一个孔里面分主副孔,先打两个主孔,再打副孔。这是老师讲的施工次序,是打法。再一个打碎了,底下有那个碎渣,得需要拿抽沙筒把它抽出来。这个也得有技巧,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经过肉眼看那个钢丝绳,这机器转上去多少,下来多少,一到底了,它钢丝绳有感觉。一上来多高了,上下活动。但是抽沙筒里面有时候就满了,那个钢丝绳也有感觉。当时老师傅传授经验,自己也摸索,干得还比较快。四个月,一期槽孔我们是最早完成的。我们机组也得到了表扬。

钻机打孔不仅是体力活儿更是技术活儿。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更要精确掌握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张祥和机组的同事们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掌握专业技术。冬天穿着浸湿冻冰的棉鞋,冷了用芦苇编的席子遮挡北风。虽然苦、虽然累,一想到水库建好了,家乡就能免受洪水灾害,张祥就充满动力。

张祥

当时我们就是为了干好,师傅叫干啥,就把这个干好。平常注意机械保养,该加油了,还得跟着师傅学,头一次告诉你了,说哪天加油,多长时间。第二次一接班,一来了先维护这个钻机,哪儿该加油了,瞅瞅螺丝松不松,紧一紧,先把钻机维护好,再进行施工。

那钻头老用,就有磨损,钻头得保证尺寸,才能保证钻机打到深度。不进行补焊,钻头小了还卡钻,直径小了,达不到要求,人家验孔要使80厘米的东西,就是钻头焊到80厘米下给你验去。老不焊就下不去了,钻头必须还得补焊,记着哪一天都得焊。老师教,我们就得悉心的去做,钻机手把这钢丝绳,得自己感觉绳子长了还是短了,得打到最合适,进度才快,这很关键。那时候的确是没有手套,用手扶着感觉钻头在里面转不转,到没到底。如果当时不认真,进度肯定要落后。所以我经过这么一段工作,得出经验就是干什么工作,认真最重要。我这一辈子干这个,就是认真。当时密云水库冬季施工,最冷的时候零下18度。施工的场地,机器面朝北,人干活扶着钢丝绳,有时候也面朝北呆着,操作钻机很冷。冷就大伙儿想办法,挡着一个芦苇编的席子,挡上主要是为了挡风,没风就暖和点。为了赶工期,就想出这种办法来。因为我们是水泥活,得抱着大胶皮水管,这边给送泵得手攥着冲。冲干净了以后,拿铁锹把坑清出来。脚下去,当时就冻上冰了。尤其是夜间,滴水成冰,实际一下去鞋就湿了。零下18度,太冷了。冷也得在外头冻着,因为钻机在干活,机器转着,人得看着,离不开人,那时候很辛苦。从密云水库修完之后,我们家乡到现在,一次没闹过水灾,年年丰收。我那时候年轻,也没多大贡献,但是我为北京贡献了力量,也为我家乡贡献了力量,我感到很自豪。

水库建好了,张祥的家乡再也不用担心洪水泛滥,而不仅仅是张祥的家乡,还有更多的地区因为修建密云水库而受益。这些受益地区的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的水库建设者,正是他们当年的拼搏奋斗,换来了群众的安全。

金权:技术革新效率高

在修建密云水库的大军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和集体。由于带队学雷锋表现突出,被授予“北京市先进生产者”称号的金权就是其中之一。在京津冀20万劳动者齐聚燕山脚下修建密云水库的过程中,他又有怎样的经历,让我们来听听金权的故事。

白河大坝抢工期没日没夜,砂石料卸火车一个馒头分三四次才能吃完,在齐腰深的结冰河水中挖白河廊道。创造了“小导段”和“打深孔”等施工方法加速隧洞通风排烟,提高工效,76天就打通米潮河隧洞。

金权

年9月8号,我从家里背上一个被褥、一个枕头,带一把铁锨。我们家离潮河工地30多里地,步行走到过去那个村叫黄各庄,住在民房家里,在那开始去就打潮河隧洞。干活干了十多天以后,一天我们集合,把年轻的往出挑,我也被挑出来了。组织一个为年天安门国庆游行民兵师——水库民兵师。我就列为民兵,通过天安门检阅。当时我们拿着一个步枪,上刺刀,全是系着白毛巾,穿着球鞋。游行回来以后,我们民兵连都是年轻小伙子,二十多个人组织一个突击队,开始打潮河隧洞。密云水库的工程,密云县民工去,全是啃硬骨头。开山放炮,全是密云县的人。跟挖黄土、推砂石料性质不一样,开山放炮一个是活不不好干,一个是危险性。风钻60斤,那阵儿抱着托着打这个孔。它一震动起来,硬推着往前走,它那个劲头打出来的石头粉末太呛,满身都是粉末。那时有布口罩,但布口罩不好使。刚放完炮有烟,人就顶烟上,放完炮了,第一个上去是检查爆破情况,拿铁锹撬撬,哪崩裂了,哪还没掉下来。第二个就测量洞子中心,往哪儿偏,高低。测量找出一个十字线来,找出一个中点来。一个工作面,有打眼打风钻、装炮、出砟这三个大环节。打孔就是风钻打孔,石头打一个孔,完了再往里装药爆炸。把石头炸碎了,在地上再清走,使车推走,这么一个工序。得记时间,打风钻用多少时间,打完风钻装炮多少时间,放完炮以后出砟,把石砟都出走,看多长时间,这都记录。记录说看谁用的时间少,进尺深,那时候都比赛这个。说三班倒,下了班有时候都不走。那阵儿叫抢工完成任务。你看我们去的路上,就现在穆家峪往上,全是大标语,那四个炕席写大字,“十个月修好大水库,为子孙后代造福”。还有这个“不修好水库不回家”,都这种豪言壮语。我记得从年去,到年的10月29号,这二年多,就没有一天黑天睡觉,亮天起来。老是三班倒,苦干实干拼命干。

那阵儿都写保证书,决心书,挑战书。挑战书就是这个突击队跟另一个突击队提出挑战,我要打这个隧洞进尺,要一班打进三米去,挑战。他应战了,我得打三米五,超过你,你超过我。都是这种干活比赛的劲头。这种劳动热情现在难以形容。

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民工们劳动热情高涨,相互比武,相互帮助,创造了“小导段”和“打深孔”等创新施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金权

打山洞放炮,那个没打通之前,放炮的浓烟,鼓风机也排不出那么多来,呛得慌。那个烟的浓度到啥程度?灯泡看不见灯光。为啥现在很多修过水库的人得矽肺的,腰疼腿疼的干不了活了,年轻时候累坏了。那阵儿打山洞,当时大伙儿干活的时候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打小导段。山洞两边往中间打,打透了以后能通风,能排烟。先打一小段,这个洞假设直洞4米,在中间打一个1.5米一个,先打一个小个,打通了,能通风了,放炮这烟呼呼就走了。要不两头打气,烟出不去,憋着,鼓风机也来得慢,这样就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放炮以后底下不顶着了,一放炮哗啦就下来了,放炮爆破、出砟都方便,提高工效好几倍,这是咱们打风钻的人开会想的主意。后来潮河隧洞都用上这个小导段的方法了,米76天打通。

这山洞打完以后,开挖那个进口,山挖通了,往水库延伸,有一段叫明渠,那都是咱们县女同志,叫穆桂英队她们干这个活。我们是打山洞的人,后来提出挑战,白天在打山洞,晚上加班去,跟女同志干活。修密云水库的女同志最多的是一个怀柔县的花木兰团,密云支队的一个穆桂英队。三班倒,成天干,那是好几年。那女民工更艰苦,那年代是比较艰苦。一个女同志,跟男同志生理不一样,同样的条件,男同志能忍受,女同志得病。女同志那阵儿也没啥水鞋,就布鞋,湿透了,大沟往上抬、背筐,往下流泥汤子,连棉裤后脊都湿的。当时人吃的也简单,窝头咸菜,这是主食,十天八天吃一顿馒头。住的是工棚,开始我们住的是民房,后来都住搭的工棚。工棚一层苇帘,一层油毡一层炕席,共三层。地上挖一米深一个槽,挖出土炕来,两边都睡人,中间一米宽一个过道。这个工棚睡五六十口子,头对头。后来潮河隧洞打通了,密云支队就往白河搬家了。过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走一夜。推双轮车,带着铺盖卷,带着铁锨、镐、大筐、扁担,仨人一辆双轮车,走一宿。在白河过的三十、初一。三十那天肉随便吃,大米饭、馒头,还有一盘豆腐丝跟白菜丝凉拌的,晚上放三天假。初一包顿饺子,民工自编自演节目,放电影。那阵儿文艺生活,看场电影算不赖了,完了就打白河隧洞了。正月初四五就上班了,这洞子又大,比潮河隧洞大,任务紧张。提出来是汛期必须放水,大坝涨起来了,隧洞打不通,水怎么出去?把坝冲跑了。当时就那么一个紧急任务,在汛期之前必须打通这个隧洞。这个洞子深,烟不好排出来,烟排不出来人进不去,干不了活,也是干活的人提出来“打深孔”。打深孔,由一米五变成两米,两个循环能代替三个循环。你打两米,两次四米,那一米五呢,你打三次四米五,这么着就减少一次放炮排烟时间,少放一次炮,少放一次炮就排烟时间没了。也是干活的人想出来的主意,这都是劳动人民的经验。那阵儿大坝的任务更紧急,提出来“水涨一寸,坝涨一尺”。与时间赛跑,上大坝的那民工,顶着大雨干活。那阵儿没黑没白,都十二小时,睡觉没几个小时。卸火车,砂石料拉火车,由西智装火车往大坝根底下送。

我听主管工作的人说,挖白河廊道是年初冬,那民工全是齐腰深的水,都有冰块了,拿铁锨往出捞。秦皇岛昌黎的民工,好几百人在水里泡着干活。那初冬了,都有小冰块了。

年国家主要领导人习仲勋来水库视察指导工作,他提出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广大民工都行动起来,深思苦想,群策群力,海阔天空的想,无孔不入的试,这样形成了很多技术革新东西。过去食堂拉风匣做饭,后来弄个土鼓风机,骑自行车来回蹬,往这儿一靠,就不用拉风匣了,吹风还省煤,做饭还快。还有推土机和皮带机结合,解决了砂石料问题。一层一层的推土机推到这皮带机槽里头,皮带机运上去,运到高处,搭一个架子,四层筛子,筛出大石头子、中石头子、细小石头子,沙子,分开四层,这样就提高工效,节省人力,这是习仲勋来了以后响应他号召,大家动起来了,就是这些成果。赶到年好像五一吧,水库就大部分完工了。周总理定的,不受益的先走,半受益的后走,满受益的最后走。不受益的就秦皇岛、北戴河、昌黎先走。后走的是宝坻、武清、霸县的这是半受益的,北京市的最后走。那十二点钟的火车,武清县的民工,十点钟还干活呢,廊道护坡,建设护坡,不完成任务不回家。

不完成任务不回家,全国一盘棋,劳动者相应号召,团结协作,诠释了密云水库精神。

金权

概括起来密云水库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二十万劳动者苦干两年劳动结晶。密云水库没啥洋东西,没靠外国人,自力更生。窝头咸菜、铁锹、小车、扁担、抬筐,二十万人苦干两年,这劳动结晶,这是大坝把水截住了。接着这些年可不是,北京吃水,原来浇地,往下游浇地,养鱼,防洪,大坝修好了水不发洪水,下游不挨冲了,这保证人民生命安全,这都已经都做到了。我从年9月上密云水库建设,一直到退休,都在密云水库,开山方,挖黄土,没坐办公室,老是这个活。年。我是一个生产班组长,二十多人,带领大家学雷锋,多干好干。那阵儿各种工程、零碎工程,水库建厂,挖那基坑往深里做,放炮、打眼、出砟,打混凝土,表现突出,我被授予北京市先进生产者称号。

编辑:杨皓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