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器辨别实战,什么是实战?就是个人看一件玉器时的基本步骤和去伪存真的方法,其实在我看来鉴赏古玉首先不要用形容词去套,没有多大的意义,另外高古玉器的所有特征目前基本上都可以仿制,只不过仿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以点以及面,以偏概全,尽可能多的提取具体的疑点进行论证考察,才能提高辨识古玉的准确度。
大家看看图片里面这件玉器,这是一件商代的咬尾龙,我曾经拿这件玉器测试了很多的古玉爱好者,答案也是出奇的一致,有的说太漂亮了,而且这是商代的咬尾龙这是重器,其实这是一件仿品,为什么是仿的呢?接下来我说一下我个人在看到这件器物时它的具体步骤,首先看到这件器物,我们大概要知道馆藏的博物馆或者是相关书籍上有没有类似的器型,当然了你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或者在网上随便查查,这种做法就很不严谨了。
其实这是一种积累,你看得多了熟悉了,才能有这种初步的判断,这件器物的形制是有的,咬尾龙,商晚至西周时期经常出现的形制,接下来我们看的是断代,除了形制符合这个时代特征以外,它的纹饰也符合商代的特征,为什么呢?比如这种方直的折线和几何形纹,它跟西周时期的婉转流畅的纹饰,形成强烈的对比,包括它的蘑菇头,也就是龙角,包括臣字眼,这都是商代的治玉特征。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如果在大的方向上就出现了问题,那就不用再往下看了,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仿品,接下来我们开始逐渐的深入,这件玉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玉质,首先不管它是什么玉料,但是它极高的概率不是闪玉类,为什么呢?就是玉质的颗粒感非常明显,有的朋友看图片觉得它有光气,其实是我提前在皮肤上蹭了几下,因为皮肤有油脂,但是只要放置一两分钟甚至更短,就马上干涩粗糙的颗粒感玉质就马上的体现,也就是我们说的细度不够,细度不够是因为密度达不到闪玉的标准,所以从玉质上来讲就存在了第1个疑问。
第2个就是打孔,我们看不到任何打孔留下的痕迹,也就是管钻的痕迹,大家看内壁非常的生涩,孔道边缘看似不规矩,有点老工的味道,实际上我们仔细看它是高速钻头导致的边缘玉质的破坏,我们俗称叫密集型的崩茬,这是不可控的。
第3个就是臣字眼,我们看臣字眼它非常的臃肿随意,这个时候有人会说这不也是形容词吗?臃肿随意,但是我们要说出它为什么臃肿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已经观察到了,它的圆眼珠和眼眶离得太远,眼轮廓好像是一个面口袋,现在大家看看馆藏品的臣字眼,基本上它的圆眼珠和它的眼眶是紧紧的连在一起的,所以说我们马上就能看出区别了,这也是由于工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呈现出臣字眼的不同。
第4就是阴线,我们看这张图片,这一个区域它有腐蚀的状态,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它的阴线丝毫没有受到腐蚀的影响,这个就不可能了,不可能那么的凑巧整个这一面全部受到了腐蚀,唯独这些阴线的线条没有受到腐蚀,这种概率是不可能的,几乎是没有的,我们看阴线甚至还有修磨的白色的崩茬,而且它跟左边的阴线的状态大不一样,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平面,那么这代表了什么呢?就是因为受腐蚀的这一区域它先做的旧,然后再砣出阴线,也就是我们说的先沁后工。
正常来说一定是他先做出这件玉器来包括工,包括打磨,经过几千年的墓道环境的影响它才会逐渐地受沁,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判断它的沁是做出来的,阴线也是后仿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通过以上非常典型的特征它都不符合,所以基本上判断这件器物就是仿品,到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它的光气莹不莹润,沁色晕染自不自然,入不入骨,工法流畅与否,就可以随便说了,因为已经给它定性了,今天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看一件器物不要盲目,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找出具体的疑点在哪里,而不是笼统的说一些形容词,这样很难有所进步,因为像这些形容词谁都可以说,它的主观意识特别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