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文件)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地质勘察主要存在:
①勘察孔间距过大、孔深太浅;
②土工试验数量不足、土工取样和土工试验不规范;
③桩周摩擦阻力和桩端承载能力不足;
2.设计文件主要存在:
①对地质勘察资料没有认真研究;
②桩型选择不当;
③地面标高不清等。
(二)预防措施
(1)桩基开始施工前,对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文件进行认真研究。
(2)对桩基持力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场地,应适当加密地质勘察孔;
(3)必要时进行补充勘察,防止桩端落在较薄的持力层上而发生持力层剪切破坏。
(4)场地有较厚的回填层和软土层时,设计者应认真校核桩基是否存在负摩擦现象。
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孔口高程及钻孔深度误差)
(一)孔口高程误差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由于地质勘探完成后场地再次回填,计算孔口高程时疏忽而引起的误差;
二是由于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废渣不断堆积,地面不断升高,孔口高程发生变化造成的误差。
对策是:认真校核原始水准点和地质探孔孔口绝对高程,每根桩开孔前复测一次桩位孔口高程。
(二)钻孔深度误差
(1)有些工程在场地回填平整前就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地面高程较低,当工程地质勘察采用相对高程时,施工应把高程换算一致,避免出现钻孔深度的误差。
(2)另外,孔深测量应采用丈量钻杆的方法,取钻头的2/3长度处作为孔底终孔界面,不宜采用测绳测定孔深。
(3)对于端承桩钻孔的终孔标高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为准,不宜以固定孔深的方式终孔。因此,钻孔到达桩端持力层后应及时取样鉴定,确定钻孔是否进入桩端持力层。
三.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孔径误差)
孔径误差原因:
(1)作业人员疏忽错用其他规格的钻头;
(2)或因钻头陈旧,磨损后直径偏小。
措施:
(1)对于直径~mm的桩,钻头直径比设计桩径小30~50mm是合理的。
(2)每根桩孔开孔前应检查钻头,实行签证手续。
五.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塌孔与缩径主要原因
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
(1)地层复杂、
(2)钻进速度过快、
(3)护壁泥浆性能差、
(4)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致。
(二)预防措施
(1)钻(冲)孔灌注桩穿过较厚的砂层、砂砾层时,成孔速度应控制在2m/h以内;
(2)泥浆性能主要控制在密度为1.3~1.4g/cm3、黏度为20~30s、含砂率不大于6%;
(3)若孔内自然造浆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可采用加黏土粉、烧碱、木质素的方法,改善泥浆的性能。
(4)通过对泥浆的除砂处理,可控制泥浆的密度和含砂率。
(5)没有特殊原因,钢筋骨架安装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七.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持力层判断是钻孔桩成败的关键,现场施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对于非岩石类持力层,判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取样综合判定。
(2)对于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的桩,判定岩层界面难度较大,可采用以地质资料的深度为基础,结合钻机给力、主动钻杆抖动情况和孔口捞样来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原位取芯验证。
八..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孔底沉渣过厚或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
孔底沉渣过厚或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
孔底沉渣过厚主要原因:
除清孔泥浆质量差,清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外;
还有测量方法不当造成误判。
要准确测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
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2/3处。
在含粗砂、砂砾和卵石的地层钻孔,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
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黏度浓浆清孔,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砂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5~1.20g/cm3.清孔整个过程应专人负责孔口捞渣和测量孔底渣土厚度,及时对孔内泥浆含砂率和孔底沉渣厚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若出现清孔前期孔口泥浆含砂量过低,捞不到粗砂粒,或后期把孔内泥浆密度降低后,孔内沉渣厚度增大较多,则说明前期清孔时泥浆的黏度和稠度偏小,砂砾悬浮在孔内泥浆里,没有真正达到清孔的目的,施工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九..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
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规范规定,导管底至孔底距离应为0.3~0.5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应不小于1.0m。应准确计算出混凝土的初灌量。在计算混凝土的初灌量时,除计算桩长所需的混凝土量外,还应计算导管内积存的混凝土量。
首批灌注混凝土所需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D:桩孔直径(m);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4m;
H2:导管初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0m;
d:导管内径(m);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
度(m):h1=Hwγw/γc
Hw:桩孔内水或水泥浆的深度(m);
γw:桩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3);
γc:混凝土拌合无的重度(KN/m3)。
十.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
灌注混凝土时堵管:
(一)主要原因:
①灌注导管破漏;
②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
③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过长;
④隔水栓不规范;
⑤混凝土配制质量差;
⑥灌注过程中灌注导管埋深过大。
(二)对策及措施:
(1)灌注导管在安装前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敲打听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项目主要有灌注导管是否存在孔洞和裂缝、接头是否密封、厚度是否合格。
(2)灌注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
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的1.5倍的压力。
(3)隔水栓应认真制作,其直径和椭圆度应符合使用要求。
(4)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迟灌注混凝土,应重新进行清孔。否则,可能造成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下沉而使孔底沉渣过厚,并导致隔水栓无法正常工作而发生堵管事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