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SAACKE(简称为萨克)公司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享有盛誉的国际化企业,创建至今已有多年了。我们心怀敬意,想要了解这个百年不衰的优秀企业的历史渊源和经营秘诀。受德国萨克公司特邀,本刊记者来到德国EMO展会,见到了公司的第三代继承人GeorgK.Saacke总裁先生,并走访了德国萨克集团公司总部和旗下的PWS公司。
作为客户信赖的高精密刀具和数控工具磨床制造商,精益求精是萨克公司的座右铭,在百年历程中从未有过丝毫懈怠。透过Saacke先生、公司高管乃至员工谦逊自信的话语,我们能感受到德国企业家和从业者的务实诚信、专注敬业的精神,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得以使企业走得更远。
萨克第三代传人GeorgK.Saacke先生
坚定执着的创业历程
德国著名的黑森林边、临近斯图加特的普福尔兹海姆市有着悠久的精密加工传统,被誉为“黄金之城”。这座城市以珠宝和制表业而著称,而这里的工具和机床制造也同样举世闻名。一百多年前的年,萨克家族就在德国博茨海姆城开办了工厂,从事装饰用皮带扣和鞋带扣加工。年,CarlJulius和PaulSaacke兄弟在普福尔茨海姆市中心城区建立了SAACKE公司,开始批量生产麻花钻头,成为欧洲最早生产标准螺旋钻头的公司之一,并在年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齿轮滚刀,公司当时拥有约60名员工,是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而在一战爆发后,整个德国经济受挫,很多制造企业受到影响,萨克公司也经历了10年的恢复期。
CarlJulius和PaulSaacke夫妇
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国,经济十分萧条,但以奔驰为代表的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一大批配套行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的萨克公司开始为德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工业提供各种刀具。年,萨克的工程师们研发出公司生产刀具自用的第一台磨刀机,而公司的刀具大客户,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公司来萨克参观时正好看到了这台机床,立即订购了7台。这一创新为萨克公司开辟了另一片天地,公司开始批量化生产刀具磨床,因此又再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Saacke先生自豪地告诉笔者:“我们公司已经回购了当时生产的机床留作了纪念,现陈列在公司总部。”
20世纪初的萨克车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打破了企业家们的平静。年2月23日,普福尔兹海姆市遭遇大轰炸,大部分中心城区成为废墟,位于普福尔兹海姆市中心的SAACKE工厂被全部炸毁。由于Saacke先生祖辈们早把一些设备抢救出来藏于黑森林中,使萨克公司得以在战后抓住机会,生产市场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机械以及运货用小推车,成为战后城里最早恢复生产的企业。德国战后大量的电站建设催生刀具需求,萨克公司迅速地开发和生产电站配套刀具,并为西门子、ABB等大公司开发特殊刀具,从而走上了齿轮刀具、汽轮机刀具等非标刀具和成型刀具制造之路。当时的萨克公司算是世界上最早制造汽轮机刀具的公司之一,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世界汽轮机行业非常领先。
被炸毁前的萨克公司
萨克公司从年开始在黑森林附近重建工厂,直到年全部完成。该工厂经多次改扩建,一直使用至今,目前也是公司总部所在地,用于生产和制造数控刀具磨床和高精密刀具。据Saacke先生介绍,公司近年还在工厂旁买入土地,并且还将对机床部车间后面的空地进行开发和扩建,以扩大公司产能。
萨克公司早期的机床产品
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公司的刀具产品和磨床产品生产步入稳定发展阶段。自年起,SAACKE公司生产的刀具,从最初的钻头、滚刀向专用精密成型方向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针对不同应用开发了蜗轮滚刀和锯片铣刀;年推出世界上最早的三切滚刀;年与德国大众公司合作推出世界上最早的整体硬质合金干切滚刀;年,将高速、干式滚削整体硬质合金滚刀引入主要汽车制造厂家,其优点是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处理费用低。
年第一份合同年的萨克产品回购的老机床
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手动机床开始,公司的机床产品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换代。从两轴、四轴到五轴,现在已经有了成系列的带自动机械手、自动上下料和砂轮库的全自动数控磨削中心。年,萨克公司携刀具和机床首次参加了德国EMO展。革新和传统的最佳统一是SAACKE公司核心理念。公司在第三代继承人GeorgK.Saacke的领导下,开始走出德国和欧洲,业务扩展到全球,先后在中国、美国、印度成立分公司,从一个家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化公司。年成立萨克中国公司,年收购了专业生产滚刀、插齿刀和剃齿刀的德国PWS刀具公司,年收购瑞士TTB微型刀具磨床公司,年控股印度第二大滚刀生产企业CMH。自年6月起,中国、印度和美国的分公司以及PWS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和瑞士TTBEngineeringSA公司都统一归入SAACKE集团。年参加EMO展
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早在年时,萨克公司就有机床销售到中国,据Saacke先生回忆:“当时萨克的工程师来到中国调试机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中国市场。工程师们发现,中国工人动手能力很强,操作机床的经验非常丰富。”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起了很多德国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