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天天学大庆石油会战打响,向世界宣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石油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年3月,党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活动。

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5个月后,松基三井打开的一刹那,一条黑亮亮的“油龙”喷涌而出。这是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的第一口喷油井。

图:井喷出油

喜讯迅速传遍松辽盆地,也传到了毛泽东主席那里。毛主席高兴地说,发动一切力量尽快开发,并批准3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从年3月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约5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序幕。

当时在甘肃玉门已经响当当的钻井工人王进喜,从玉门油矿率领钻井队千里迢迢赶往大庆。在大庆,王进喜带来的贝乌五队改名为钻井队。

得知钻井设备还没有运到工地上时,王进喜带领钻井队30多名成员把设备拆整为零,化大为小,经过三天三夜人拉肩扛,王进喜和战友们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肩膀压肿了,硬是把笨重的设备用仅有的几辆解放牌卡车运到了井场。

40米高的钻塔硬生生地矗立在了大荒原上,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搭起他来大庆后的第一座井架,创造了他们来到大庆后的第一个奇迹。

钻井需要用水来配置泥浆,可临近开钻时间,水管线没接好。在王进喜的带领下,石油工人们纷纷带着“锅碗瓢盆”一齐上阵,破冰取水。

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他们用脸盆端、水桶挑,攒满了开钻要用的50吨水,保证了开钻。

年4月14日,王进喜大步跨上钻台,手握冰冷的刹把,纵情地大喊了一声:“开钻啦!”这声音威武雄壮,气吞山河,正像是王进喜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图:王进喜手握杀把

经过五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这座封闭千年的大油田终于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

年4月29日,会战领导小组在萨尔图组织召开“五一誓师大会”。会上,王进喜面对万人郑重宣誓:“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同时喊出了经典口号:“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上!”

誓师大会结束后,钻井队顺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井位。可就在钻机打到多米的时候,遇到了地下高压气层,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井喷还是发生了。

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纵身一跃,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看到这一幕,几名队友也跟着跳了下去。

经过一番苦战,大家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设备和油井。人拉肩扛、破冰取水、勇跳泥浆池,王进喜带领的队创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三个奇迹。

那时,王进喜住在当地一位姓赵的大娘家。赵大娘在井场看到王进喜在泥浆槽子里枕着牙轮钻头睡觉,心疼地感叹“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呐”。从此,“铁人”这个光荣的称呼便传开了。“向铁人学习!发扬铁人精神!”响遍了整个大庆油田。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王进喜体现了大庆人这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铁人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楷模。

在会战中,还涌现出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等一批劳动模范、建设标兵,他们同王进喜一起被称为“五面红旗”。

年6月1日8时45分,大庆运出了第一批原油,整个大庆东油库沸腾了,人们的欢呼声达到了高潮。

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英雄的大庆工人们夺得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光辉胜利。

年底,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结束了!

年初,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全文。

这篇著名的长篇通讯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第一次向世人宣布了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精神——大庆精神。从那时开始,大庆精神就成为鼓舞大庆人前进、推动企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大庆人的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植根于民族沃土,锻造于时代潮头。大庆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内涵,赋予大庆油田卓然风骨和独特品格!

近日要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