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篇是道经总纲,开宗明义!是81章最重要的一个章节!
在这一章要搞清楚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搞不清,整部道德经就读不懂!可以说对整部道德经的解读出现偏差,或多或少都与这一章没读懂有关!
一、老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写道德经?
二、老子为什么把创生宇宙的能量命名为道?
三、道德经是理论系统,还是警句集锦?
四、老子指导人类以什么角度去认识世界(宇宙)?
五、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子的人设?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一个“道”字是老子对创生宇宙的能量的称谓!
在老子悟道过程中,他体证到有一种力量是宇宙创生的能量。很多宗教将这种创生宇宙的力量拟人化,归于神力。比如:上帝、梵天或真主,而老子并没有将其神化,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力量,他感受到这种创生能量的巨大,因此,将这种创生能量命名为大!并取了个小名叫“道”。
1、这首先表明了老子的史笔!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基本态度:只记录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的演绎。在无法描述清晰时,他会举例说明。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严谨态度。
2、老子把这种能量命名为大比较好理解,因为这种能量将宇宙无中生有,因此無比巨大。但他為什么用「道」這個字呢?
3、道的甲骨文本意: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甲骨文的道,有思想的首在十字路口人的思想从哪里来?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计算神经科学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经学家,研究小组发现的一种大脑活动模式,似乎能在长达7秒之前预示决定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早在主体意识到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大脑就已经自己做出了决定。
他们认为,做出决定的意识仅仅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后知后觉”,跟人类的行为无关。沿着这个逻辑,他们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伦敦大学的神经学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Haggard)这样说道:“我们以为我们在做出选择,事实上根本就没这事儿。”你也许曾以为你能决定今天早上是喝茶还是咖啡,但事实上早在你意识到之前大脑就已经帮你做出了决定。这个事实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连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及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还能将它称为‘我的想法’?”看起来“思考”这个行为是目前我们唯一的依仗:我们思考,然后我们下决定。但这部分医学研究表明,“决定性动作”在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思考之后的结果。年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帕特里克·海嘉德(PatrickHaggard)发表的文章指出“我们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只是感知到执行某个动作的意愿,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
思想是一种能量形态,这种能量形态是人类所独有的吗?还是原本就是宇宙能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思想也正是宇宙的思想能量的体现。为什么宗教之中,创生宇宙的神都是拟人化的?是否意味着这种纯粹的思想能量就是创生宇宙的根本力量?
这才是老子将这种创生宇宙的思想能量命名为“道”的主要原因。
4、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道”提出之前,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教育系统,称之为“德治”。
德治体系的建立者是一位大咖级的政治家—-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到了老子的春秋时代,德治体系已经开始崩塌——礼崩乐坏!老子虽然是一个修行者,却并不是一个隐居深山、不问世事的世外高人!他关心时事、体察百姓的疾苦、关心王者的事业!在出函谷关前,他是一个在俗世中生活的修行者。所以,老子提出“道”之后,他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道”与“德”的关系问题。
“德”的甲骨文:字形中间表示道路和方向,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
“德”的甲骨文本意就是顺着道路坚定的前行。所以,老子把自己体悟的宇宙根本能量命名为道,就是告诉当时的人类,周公的德治,在更高的宇宙尺度,需要遵循宇宙的这一根本能量“道”的法则。
随着道德经的学习,我们会越来越领悟老子命名的深意!
甲骨文的德字,一只确定方向的眼睛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一个“道”是老子对创生宇宙的思想能量的称谓。第二个“道”大多数人会解读为“说”,把这句话解读为:如果能用话语讲得明明白白,那就属于世间日常的常道,而不是天地自然的恒道。
我在学习《道德经》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老子的用字、用词,极其讲究,可以说是微言大义。据此,我得出一个经验,尽量用这个字或词造字本意去解读,就会更加理解老子的意图。
所以,我仍然用“道”的造字本意解读第二个“道”字。“道可道”就可以解读为创生宇宙的思想能量“道”是人类可以践行的道路。第二个“道”是第一个“道”的名词动用,在文法上也与下一句“名可名”一致。
“道”本来也是用来践行的,而不是用来说的。这也与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主张相一致。
恒是指恒常的属性!
万事万物都没有恒常的属性!
比如:在成人眼里的一支笔,在婴儿的眼里是什么呢?在狗的眼里是什么呢?在蚂蚁的眼里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任何生命的参与,它又是什么呢?
王阳明和朋友同游南镇,朋友指着石头中的花树问道:“你总是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像这岩石中的花树,随着季节自开自落,跟你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啊?”这意思很明显,你说心外无物,可这花儿很明显一直在这,我们来与不来,它都在盛开衰败,这明明就是在心外的物嘛。
王阳明怎么回答的呢?“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段话与量子物理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的表述非常相似。当没有观测者参与时,薛定谔的猫呈现了不死不活的概率的波动状态;当有观测者参与时,概率波在现实世界发生坍缩,呈现了死猫或活猫的确定状态。
这是从不同视角诠释的非恒属性!
从时间维度,这种非恒的属性也能充分的体现。一支笔年前是什么?年后又是什么?这些都体现了这个世界没有恒常的属性!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缘生则聚,缘散则灭!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老子用这句话给人类学习《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学习范畴。他告诉人类我下面要讲的道,是可以去践行的道路,但践行的道路却没有恒常的属性。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践行者,灵活运用,不要教条化理解!
这就如同一个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之前告诉学生,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我个人证悟经验的总结,我只是把我看到的真相尽可能传递给你,你可以选择按我领悟到的去做。但不要教条去看待我讲的一切,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恒常的属性。
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
5、为什么老子要在第一句话给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学习范畴呢?
我们应该知道老子并不是主动撰写《道德经》的,这只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应尹喜之约的随缘之作。老子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将他的悟道经历和证悟的真相流传于后世呢?大抵有几个原因:
一是老子证悟的宇宙真相大部分是当时的人类所无法理解的。二是人类的语言是基于人类的生活视角和境界设计的,太过粗糙,不足以传递真相。“希言自然”人类语言的本来样子就如同一个编织的很粗的麻布一样。三是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立于文字往往会造成后世修行者的障碍和迷信。这其实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意思极其相似。因为,毕竟文字只是思想的尸体,是指向明月的手指,而不是明月本身!
指向明月的手指不是月光其实,这样的告诫在佛家的修行体系也屡见不鲜!
现代很多《道德经》学习者,不愿创造讨论的空间,只是基于一些基本的理解就去给人指导。表面是奉行经典,实际上是没读懂老子这句话。这不是老子愿意见到的!
在这里我们再来引申一个问题。
6、老子的人设
换言之,在你的心中老子的形象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跟很多学习《道德经》的朋友交流过。他们给我的答案多半是:老子是一位世外高人,有很深的道行!形象基本上都是须发皆白的先贤隐士或者大师神仙。让我们崇拜与服从。殊不知这可能是我们学习道德经最大的障碍。因为,这样的人设等于人为地割裂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只能使我们走近经典,永远不可能走进经典,更不要说融于经典,与经典合二为一!
在我心中,老子是一位面色红润的仁厚长者,诙谐风趣。他并不是一个隐居深山的世外高人,而是一个关心时事、关心王者如何取天下与治天下的俗世修行者。至少出函谷关之前是这样。有时,他会情感爆发,以诗一样的语言直抒胸臆;有时,也会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每次我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只是告诉我他看到的事物的本来样子,然后启迪我的思考,从来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也从不对我的做法做出对与错的评判!有时,我实在想不出答案时,就会向他撒娇卖萌。他有时会佯作生气,作势要打我,吓得我大哭大闹。他又会像爷爷抚摸孙子一样,摸摸我的头,鼓励我做下去。有时,他会借助我的手将一些他不满意的文章误删掉,或者给我一些惩罚,有时我会向他抱怨。而他会耐心听完我的抱怨,告诉我宇宙的终极原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有时,他又会像赤子一样天真可爱,会因为我的愚蠢的笑话,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我学习《道德经》过程中,真实的心灵体验!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一个“名”指名相。创生宇宙的思想能量原本是无名无相的,可是为了认知的需要,我们不得不给这种能量取一个名字叫做“道”。这里要讨论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名家思想。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战国策上一个著名的故事“白马非马论”就是名家思想的杰作!
名相本来是“实”的认知系统,是为方便人类对万有的认知服务的。老子注意到这个认知系统不仅随着万有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而且人们似乎忘记了名相系统的初心,越来越陷入了名相之争,脱离了对事物认识的本质!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名相是可以为我们认知的方便来命名的,但这种名相也没有恒常的属性。
反观我们《道德经》的学习者,又有多少陷入了名相之争,而无法自拔呢?不得不佩服老子的先见之明!
后文中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是提醒我们从本质认识问题,而不是陷入越来越细的认知体系之争。
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先要搞清楚“始”与“母”的区别!
“始”的金文=(台,怀胎)+(女,母),造字本义: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最先之母。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
创生宇宙的能量是无名无相的,这是天地万物的太母。
为什么说创生宇宙的能量是无名无相的呢?
现代科学普遍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你也许会问: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时空都是大爆炸之后的概念。所以,奇点之前无时间,奇点之外无空间,奇点之中无因果,这就是无名无相的状态。
大爆炸后宇宙创生的过程是什么样呢?
大爆炸后10-43秒(普朗克时间):宇宙从量子涨落背景出现,引力可以分离出来,开始独立存在,存在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
大爆炸后10-35秒:引力已分离,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此阶段宇宙已经冷却到强相互作用可以分离出来,而弱相互作用及电磁相互作用仍然统一于所谓电弱相互作用。
大爆炸后10-12秒:粒子期,质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以及胶子稳定下来。电弱相互作用分解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大爆炸后0.01秒: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
大爆炸后0.1秒后: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0秒后:核时期,氢、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物质产生了。每一种物质都会对应一系列名相。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欲=(谷,高深空阔的沟壑)+(欠,叹气、不满)+(心),造字本义:永不满足的心念。俗体楷书也写作"慾"。
7、两种认识宇宙的方式
这里老子提出了两种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即无欲和有欲。
人类常用的认识宇宙的方式是有“永不满足的心念”参与的方式,如科学研究,就是这种永不满足的求索之心参与的认识宇宙的方式。
这种方式把研究者作为观察者,把研究客体作为被观察者。是一种主客观分离的认识方式。这种方式在精微领域的研究中(如量子物理)遇到了挑战。量子物理总结为:被观察物因观察者的观察而改变。
用有欲的方式认识宇宙会观察到宇宙的徼。“徼”的意思是边界,通常有形的物质都是有边界的。
另一种认识宇宙的方式是无欲的方式,没有心念的参与。这是一种主客观合一的认识宇宙的方式。这种方式大部分人类无法掌握,只见于觉者和修行者的记载之中。如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曾入种种境界,就是这种认识宇宙的方式。老子也是用这种方式认识宇宙的。用无欲的方式认识宇宙可以观察到宇宙的“妙”。
这个“妙”是什么意思呢?
「妙」字在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与现代汉字的字形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汉字的「妙」字是「女」字加一个「少」字。而篆书「妙」字左边的字符是甲骨文的「玄」字!
玄字的甲骨文写法很像阿拉伯数字“8”,到小篆的时候,有人在上面加了个“人”,郭沫若曾给过的一个解释,说“玄”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个钻头,是表示旋转的动作;而人一旋转就会头晕眼黑,所以“玄”字也能表示黑色的意思。庞朴先生赞同郭沫若关于“玄”是旋转的动作的看法,但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考证。他在湖北荆门屈家岭收集到18种3千年前的纺锤上的花纹,有6种典型的图案很象水的漩涡。所以他认为这个“玄”是来源于水的漩涡;古人很崇拜水,所以就不断来画这个漩涡,然后就抽象出“玄”字来。具体地说是对水的旋涡的一种形象化表达。网上有人认为,玄其实就是悬,是染房横梁上挂下来的两股丝线在染缸染成黑色的意思。简单思考一下就发现这个说法有些问题,虽说有关中国染料的记载可以早至年前,但是否能在甲骨文时代就有那么先进的印染技术还需要证据。也有人认为这个字的字形字义可能与女性生殖崇拜有关。中国很早就有的玄鸟、玄女的传说,都跟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有关,《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是女性生殖器,而玄最早为形容词,应当就是女性生殖器的抽象化神性化的特性描述。从象形看,是“8”字形;从色质看,黑里透红;从特性看,神秘幽深;从哲理思考看是运化万物的生育之门。除了女性生殖器,要找出什么别的东西符合这么多条件,还真不太容易。
综上所述,玄的字形是双螺旋结构,字意可能与旋转有关,字源可能源于女性生殖器崇拜。关于“玄”字后文还有进一步解读。
现在来看看篆书「妙」字的右边结构。
「妙」字的右边并不是「少」字,而是「一根蚕丝在水中飘」的象形。上半部是「水流」的象形,下部是「一根在水中飘的蚕丝」的象形。
把甲骨文「玄」字与水流、蚕丝的象形放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
有一条非常清澈而又宁静的流水,这条流水清澈、宁静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以至于我们用眼睛根本看不出水在流动……
现在把“一团松松的蚕丝”放入水中,我们会看到什么情景呢?
“这团松松的蚕丝”在水中,会随着水流轻轻的飘动,于是,眼睛虽然看不出水在流动,但是,却可以通过对“这团松松的蚕丝”的观察,认识到水流动的状况。
这是一种对无形变化的精微的察觉。而这一察觉与“玄”字带给我们的双螺旋结构有关!
这就是老子用“妙”这个字传递给我们的意向。
这两句可以解读为:用无欲的方式认识宇宙,就可以察觉宇宙精微的无形变化。用有欲的方式认识宇宙就可以观察到宇宙宏观有形的变化。
妙的左边是玄字,右边是蚕丝在水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
两者是哪两者?
有人认为是无欲与有欲,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两种方式。我们现在常用的方式是有欲的方式。比如科学研究,我们是研究者,是观察者,是主观;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被观察者,是客体;这种认识宇宙的方式,人为割裂了主体与客体,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欲的方式是以主体与客体合一为前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认识宇宙,并且把他的认识宇宙的成果,通过《道德经》传递给我们。
如果这两者指有、无欲,同出异名可以解释,但同谓(帛书版)或同谓之玄(通行版)就不好理解了。
我认为两者指的是妙徼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本来就是量子的不同属性,自然是同出。异名同谓也很容易解释。粒子性与波动性名相不同,但他们的称谓可能都是光或都是电子,所以是同谓的。“同谓之玄”也可以解读为都可以称为微观的弦或超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用这个“玄”字大有深意!
人类一直认为一切物质的本源是粒子,这些粒子如同几何学中不具备大小的点,构成了世间万物。人类对物质基本单元的探求过程如同剥洋葱一般,从原子到原子核和电子,再到质子和中子,最后到夸克。到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为止,人类已经确定了17种基本粒子标准模型。当人类对粒子模型进行应用时,却遇到了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发现宇宙主要是由标准模型无法解释的物质构成的,这些未知的物质称为暗物质。暗物质是由未知的基本粒子构成的。不属于标准模型17种基本粒子中的任何一种。暗物质的存在,告诉我们作为描述自然法则理论的标准模型是不完整的,增加新的基本粒子的必要性摆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个问题,当人类将17种粒子模型与电磁场和引力场结合研究时,问题出现了!当认为电子的大小是0时,就会引发“无穷大∞”的问题。
粒子是几何的点,则引发无穷大∞的问题于是弦理论与超弦理论就产生了!
弦理论认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一种只具有一维空间尺度的弦组成的。正如小提琴琴弦不同的振动方式可以奏出不同音高,一般基本粒子也是通过弦的不同振动状态变成电子或光子的。科学领域中,有一种观点叫做经济性思考。这个理论强调好的理论使用尽量少的概念解释最多的东西。用一种弦来解释所有粒子的弦理论可以说够经济的吧。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构成暗物质的粒子对标准模型拓展的需求,解决了“无穷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随之发展出来的超弦理论不仅以弦的振动解释了传递物质间作用力的玻色子,还解释了组成物质的费米子。这意味着能够将引力场问题合并研究,为统一场论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可能性。下图是《超弦理论》的作者大栗博司教授在书中手绘的插图,弦的不同振动状态对应不同种类的粒子。
我们将这张插图与玄的甲骨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何其相似?
我们可以设想:老子通过无欲的方式认识宇宙,当他体悟到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呈现弦的形态时,他如何向人类传递这一信息呢?还有比“玄”字更好的选择吗?
当我们想向古人描述大栗博司教授的弦的不同振动状态时,有比“玄之又玄”更合适的词吗?
当然,自然界中这种双螺旋结构并不少见,比如人类的DNA。不管怎样,老子用“玄”这个字与用“道”这个字的基本想法是相同的,就是用造字的字形与字意,传递给我们一些当时人类无法理解的根本信息!
这里我们要引申讨论一个问题。
8、《道德经》第一章严密的逻辑性证明整部经典是经过沉思、证悟的包含宏大宇宙框架的哲学体系。不是部分学者所认为的没有体系的格言汇编。
哲学术语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道德经》有大量的哲学术语,大部分是老子首次定义或使用的,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道”和“玄”就是这样的术语。这些术语体现了老子思想体系的严谨和逻辑推理。老子用字极为精严,可谓微言大义。这在后文的学习中,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大多缺乏宏大的宇宙架构,如儒家学说。这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宏大宇宙架构形成鲜明对比。老子最大的贡献是把人带入了抽象思维,只有高度的抽象思维才能证悟真理,没有抽象思维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概念分离是哲学家的高级工具,使人从物的思维转向象的思维,从象的思维转向无象的思维,这是抽象思维的成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可以解读为玄之又玄的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粒子形态,就是进入所有精微的无形变化的入门之路!
整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宇宙框架!他以无欲的方式认识宇宙,证悟到宇宙的真相!在此,我们把老子阐述的宇宙框架总结一下,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再把这部分逐渐丰富,你会发现一个完整的宇宙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道德经送给人类的第一份礼物。
1、道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能量,是创生宇宙的能量!
2、道的思想能量可以被人类践行,但要随着时代、环境和角色灵活运用,不能教条化!
3、名是道的认知系统,对于认识世界必不可少。但那只是指向明月的手指,不是明月本身。
4、创生宇宙的能量是无名无相的,在那里人类所有的名相与认知无效(物理定律失效)。
5、宇宙有一个起点,人类所有的认知,从起点开始,越来越复杂。
6、人类认识宇宙真相有两种方式:有心念参与的主客观分离方式和无心念参与的主客观合一方式。
7、有欲的方式可以认识宏观世界有形的变化。无欲的方式可以认识微观世界无形的变化。
8、有形与无形是同一物质的两种变化形态,它们同时出现,只是名相不同。如:质量与能量,或者波动性与粒子性。
9、双螺旋式的微观结构正是进入微观世界察觉的门路。
玄的甲骨文,玄之又玄与弦的振动弦的振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