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银坚守在钻探一线的大国工匠

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近日,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产生了10位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喜获殊荣,成为安徽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3月1日晚,一身朴素工装、一脸憨厚笑容的朱恒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

作者:闵开霞

“安徽省科学技术创新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地质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地勘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从业44年,朱恒银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

“从小我就是在社会的帮助下长大的,不做出点贡献回报社会,我会觉得惭愧。”自幼丧父的朱恒银,家庭生活十分窘困,从小学到高中全由国家资助完成。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我国地质勘探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创造的价值以上千亿计。

“这就是我人生的方向”

年的一天,地质队用解放牌卡车把从农村被招工来一批的年轻人接送到霍邱周集铁矿区,朱恒银就是其中一员。从那天起,朱恒银穿上了蓝色地质服,正式成为一名钻探工人。

公里的路途,卡车开了6个多小时。下车后,放眼看去,一片荒芜,只有钻塔在田野间孤独地耸立着。再看看自己的衣服,已经沾满了尘土。大家纷纷小声议论着:“这真的就是我们以后工作的地方吗?”内心的失望写满了小伙子们的脸庞。朱恒银的心也凉了一截。

地质钻探是地质行业中最艰苦的工种,三班作业,整天一身泥浆一身油,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风餐露宿,70~80年代,住房是干打垒,有时住群众家的牛、羊棚,晚上照明是煤油灯,一个班6人只配一台收音机,生活单调。看到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多人第三天就收拾行李走了。当时,朱恒银也在打退堂鼓:“干这行真的有出息吗?”

但地质队领导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决心留下。“你们别看现在这里一片荒凉,可是地下埋藏着大量的宝藏,靠你们青年人把它勘探出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就是一座城市。很多老职工一辈子都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在地质事业上,从事地质找矿是我们的无上光荣。”朱恒银听后很受感动。

在学徒期间,工作的辛苦朱恒银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但是技术设备的不称手时常让他感到心痒痒,内心小改小革的想法萌发了。在得到队里老师傅们的支持后,朱恒银开始进行改革。每当别人都在打牌玩耍的时候,朱恒银总是默默地在煤油灯下钻研。

很快,朱恒银的“水力喷射泥浆搅拌器”研究成功,通过使用,大大减轻了钻机工人的劳动强度,搅拌泥浆速度又快,质量又好。“看到我的发明受到同事的喜欢,领导的表扬时,我兴奋了好几天,我创新的热情也高涨了。”

随后,朱恒银在钻探施工岗位上,先后完成了8项“五小”成果,均在第一线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分别荣获了国家、省、厅局级“五小”成果奖。正是这“五小”创新活动,逐步使朱恒银对钻探这行有了兴趣和乐趣,更加坚定了他干地质钻探这行的信心和决心。朱恒银想: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就是我人生的方向。

钻探技术员的成长之路

年深秋,地质队在霍邱周集朱巷村勘探。一天晚上,钻机孔内钻头被孔壁掉的岩块卡住,钻机无法回转,需要强力提拨。于是,班长去操纵钻机提拨。但是由于提拨力量过大,把钻机底座固定螺栓拉断,蹩熄了柴油机,钻机被拉翻,班长顿时被钻机脚踏刹板弹了出去,抛到钻塔拐角。

在漆黑无光的机台里,朱恒银点亮小马灯,同另外两个学徒一起去寻找班长,当他们找到班长时,发现班长头部流血不止,人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来不及害怕,他们当即留下一人看守钻机,两人将班长救出去。

荒郊野外,连一条公路都没有。朱恒银和另一名学徒工只有轮流背着班长走出约3公里田埂路,送至能通车的土公路边后,找机长派车抢救。当朱恒银把从班长背上放下时,发现工作服上衣已被班长的鲜血和自己的汗水浸透。

朱恒银难过极了,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改变现在钻探技术落后的现状。”于是,在当了两年工人后,朱恒银重拾书本,考入了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

“那时候上学不是为混文凭,而是想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为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服务。在学校,我学到了老一辈工人师傅身上朴素、忘我的工作作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朱恒银深情说道。“而且像我们这代人能再回到学校学习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所以我很珍惜。”

年,朱恒银大学毕业。当时他可以选择比地质队更好的单位,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回地质队工作,并主动要求到野外第一线钻探机台。从此,朱恒银从一名勘探工人变成一名钻探技术员,走上了钻探施工技术创新之路。

回归之后,朱恒银的第一项工作地矿部“六五”攻关项目“小口径螺杆钻随钻测量定向钻探配套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就获得了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年,朱恒银被抽调到安徽省地矿局地质队参加安徽省地矿局组织的攻关组,从事地矿部“七五”攻关项目“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深部矿体勘探定向钻探技术方法研究”。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团队研究完成了“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地面障碍物下部无法勘探矿体等技术难题,该项目获得了地矿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看到自己的成果被都被应用到了工作中,朱恒银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在钻探一线乐此不疲地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每一次创新、发明的完成,都让他兴奋不已,鼓舞着他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就这样,对钻探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融入到他的血液里。安徽霍邱、庐枞铁矿,铜陵冬瓜山、安庆月山、滁州琅琊山铜矿,大别山钼、金、铅锌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无不出现他的身影。他从一名钻探小工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

带领地质队创造新生

20世纪90年代,全国的地勘单位都处在困难低谷期,地质队也面临生存危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每个月只能拿到块的工资。

在这个时期,朱恒银身边很多同事选择了跳槽。对于在行业内早小有名气的朱恒银来说,他也不是没有机会。当时,广东及上海一些地勘和研究单位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提出月薪上万元,还可全家调去,分配住房。

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朱恒银也曾动摇过,“可是要是我走了,我手下的30多人咋办?地质队怎么办?”“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相信春天播撒的种子会有收获的季节,地质人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想到这里,朱恒银决心留在单位,立志带领走出困境。

没有市场,就出去闯市场。朱恒银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束缚,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在带领团队抓施工的同时,朱恒银坚持搞科研。大量的设计、论文、报告使他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饭。所以朱恒银对家人始终心存愧疚,为了地质钻探工作,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太少。但每每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时,他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所以钻探技术工作已成了一种乐趣,他打心底爱上了这行,难以割舍。

年由他主持的《垂线孔多用纠斜器》获国家专利,解决了垂直钻孔轨迹微量纠偏(水平距可控制在2厘米以内)高难度技术问题。主持的安徽省科委项目《JSD—36型随钻定向仪研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仪器实现了钻孔轨迹跟踪监测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当时该类技术国内的空白,也使得朱恒银的特种钻探技术炉火纯青,名声大噪。

3年7月2日,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严重威胁。当时很多施工队伍进入现场进行抢险,因没有确定有效的抢险方案而宣告失败。在这十分危急之际,参与指挥抢险的上海市地质调查院原院长陈华文想到了安徽的朱恒银。

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退缩。朱恒银接到电话后,立即率队火速抵沪参加抢险。他们冒着高温酷暑,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正确的施工工艺,经过10个昼夜的紧张施工,终于成功遏制了地面继续沉降的险情,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将一场灾难化于无形。朱恒银率的特钻处队伍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此后,在安徽霍邱铁矿,他利用定向钻探等多项技术,解决了第四系(厚约—米)厚覆盖层钻孔护壁和陡矿体无法穿矿的难题,通过钻探验证使该矿区的外围及深部新增铁矿储量约10亿吨。在安徽滁州琅琊山铜矿危机矿区深部找矿中,解决了老矿区地表建筑物密集无法布孔等难题,利用复杂地层钻进新工艺,在深部(—米)找到了铜钼矿体,铜矿储量达10万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0年,解决了约0名职工的后续就业及矿山可持续发展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迎来了地质找矿工作的第二个春天。在新一轮地质找矿中,朱恒银清醒地意识到“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是时下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而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以敏锐的前瞻性思维,于7年底论证谋划,申报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于8年通过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由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承担该项目,科研经费达1余万元,成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9年该项目被列入安徽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传承“工匠精神”

虽然朱恒银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依然承担着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深部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总有一天我会老,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所以,现在的朱恒银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创新团队的培养上,成立了“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劳模朱恒银创新工作室”。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有这样的师傅,也是干劲十足的。

探矿工程师王强,大学毕业就到了地质队,8年来一直跟着师傅朱恒银从事野外地质探矿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他是我心里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他经常加班到深夜,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来写设计、专著、技术总结等。有时看到他精力充沛的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出差、加班,我自己心里都感到非常惭愧,他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都还在这么努力,我们又有什么借口懈怠、不去奋斗拼搏呢?”

有这样的榜样在,王强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参加了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不仅仅是王强,在朱恒银的培养下,一批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近年来,地质队培养破格晋升了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余人,钻探机班长20余人,其中6名钻探技师,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名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安徽省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44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把钻探事业做到极致,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而他荣誉等身的背后,是甘于奉献,是勇于创新,是乐于助人。“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些,对于现在的工作,我不只是喜欢,而是深爱。我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做这件事,并且做得很好,我觉得很幸福。”面对荣誉,朱恒银总是这样谦虚。(来源:华夏女工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