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造师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质

宁夏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728.html

1K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

这一节讲了钻孔灌注桩9个方面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对应的预防措施。

一、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文件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防措施是前后对应的,为方便学习,总结为一个表格。

勘察设计的问题有4类:

1.勘察孔方面的,间距太大;孔深太浅;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加密勘察孔。

2.土工方面的,试验数量不足;取样和试验不规范;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进行补充勘察。

3.桩方面的,桩周摩阻力不足;桩端承载力不足;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防止桩端落在较薄的持力层上;

注意下这句话“场地有较厚的回填层和软土层时,设计者应认真校核桩基是否存在负摩擦现象。”

解释一下什么是负摩擦现象。

桩顶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桩相对于桩周围的土体是有向下位移趋势的,土对桩就会产生向上的摩擦力,这是正摩擦力;当桩下的软土层较厚时,桩顶受力时,桩下部周围土体的下沉量比桩的下沉量还大时,土就会对桩产生向下的摩擦力,这种现象就是负摩擦现象。

4.设计文件方面,对地勘资料没有认真研究;桩型选择不当;地面标高不清;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对设计文件认真研究。

二、孔口高程及钻孔深度的误差

(一)孔口髙程的误差

产生的原因有2方面,一方面是场地再次回填,引起的误差;另一方面是施工过程中废渣的堆积,造成的误差;

相对应的措施,1是认真校核原始水准点;2是每根桩开孔前,复测孔口高程;

(二)钻孔深度的误差

应对措施,

一是施工和地勘时高程应换算一致;

二是孔深测量时应用丈量钻杆的方法,不宜采用测绳测定孔深。这个知识点在后面七、孔底沉渣过厚或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那也讲到了,那里讲的更具体。

三、孔径误差

孔径误差主要是因钻头引起的,要么是用错规格钻头,要么是钻头磨损后直径偏小所致,

对策是开孔时,要验证钻头规格。

四、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1.原因是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

对应的控制措施就是压实,平整施工场地。

2.原因是钻机安装不平整,

对应的控制措施是检查钻机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

3.原因是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大,

对应的控制措施是定期检查钻头和钻杆。

4.原因是钻头翼板磨损不一,钻头受力不均,

对应的措施是定期检查,及时更换。

5.原因是钻压过高,

对应的措施是低速低钻压钻进。

五、塌孔与缩径

主要原因有3个,

一是钻进速度过快,预防措施是钻进速度控制在2m/s以内。

二是护壁泥浆性能差,预防措施是泥浆性能主要控制其密度为1.3-1.4g/cm3、黏度为20-30s、含砂率不大于6%,若孔内自然造浆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可采用加黏土粉、烧碱、木质素的方法,改善泥浆的性能。

前面灌注桩基础那讲了泥浆制备的要求。

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

灌注桩基础

1.泥浆制备与护筒埋设

(二)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

泥浆制备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宜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

三是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预防措施是钢筋骨架安装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六、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应对措施是正确判别,必要时进行原位取芯验证。

七、孔底沉渣过厚或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

原因有2个,

一是清孔方面的,清孔泥浆质量差,清孔不彻底,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对措施是优先选用泵吸反循环清孔。

这个知识点和前面讲的联系起来。

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

灌注桩基础(二)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

泥浆护壁成孔2.正、反循环钻孔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端承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mm;摩擦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mm。

端1磨砂(3)

助记故事:端了一个磨砂的盘子

二是测量方面的,测量方法不当;

应对措施是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孔深,孔的深度等于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注意钻头长度取到钻尖的2/3处。

八、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

教材上讲了6点。

(一)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要求,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因为0.3-0.5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应不小于1m,

这个知识点在前面

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

灌注桩基础(二)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水下混凝土灌注那里讲过

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mm;

导管首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1.0m;

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6m。

混凝土的灌注数量,教材上的一大堆公式不用看,只要知道,实际灌注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量就行了。

与前面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

灌注桩基础(二)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钢筋笼与灌注混凝土施工要点中的这一条是一致的。

“灌注桩的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体积;

套管成孔的灌注桩任何一段平均直径与设计直径的比值不得小于1.0。”

(二)灌注混凝土时堵管

原因有导管破漏,导管距离孔底深度太小,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混凝土质量差,灌注时导管埋深过大等。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设置专人负责检查导管,对导管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隔水栓(隔水球)符合要求,二次清孔后,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

这里的好多知识点在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那节讲都提了。

比如,对混凝土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mm。”

灌注时间的要求“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内必须浇筑混凝土。”

“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中途停顿时间不宜大于30min。”

试压的压力的要求“导管不得漏水,使用前应试拼、试压,试压的压力宜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

(三)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骨架上浮

主要原因有3个

一是混凝土凝结时间太短,先凝结的混凝土把钢筋骨架托起;

二是泥浆内悬浮的砂砾太多,下沉形成砂层,把钢筋骨架托起;

三是混凝土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

对应的预防措施:一是认真清孔;二是降低混凝土灌注速度;

(四)桩身混凝土强度低或混凝土离析

原因是混凝土没有配置好。

对应的预防措施:1.水泥质量控制好;2.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好;3.搅拌时间控制好。

(五)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原因有4个,

一是初灌混凝土量不够;

二是灌注时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了混凝土面;

三是混凝土凝结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

四是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预防措施与原因是一一对应的,比如,针对二导管长度控制不准,就要让导管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m之间。

(六)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是超灌高度不够,混凝土浮浆太多,孔内混凝土面测定不准。

对应的预防措施是:

桩顶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5-1m,这个知识点1K桩基础施工方法与设备选择那一节也讲过“桩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5~1m,确保桩头浮浆层凿除后桩基面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桩顶10m内的混凝土还应适当调整配合比,增大碎石含量,减少桩顶浮浆。

孔内混凝土面测定应采用硬杆筒式取样法测定。

九、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

处理的方法分为2种情况:

一种是刚灌注不久,混凝土灌注量较少,可拔起导管和钢筋骨架,重新钻孔,重新灌注。

另一种是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清理导管内积存的混凝土,重新安装导管和隔水栓,接着灌注。

赵国

千言万语,感谢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